图为青海明长城大通段。 李江宁摄
中新网西宁12月30日电题:“农民长城护卫”用心守护世界海拔最高明长城
中新网记者李江宁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保护长城就是保护华夏历史、传承中华文明。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是中国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索青海,乃至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环境演化和人地关系具有极高的价值。近年来,青海省文物局持续推动长城保护工作,组织建立了长城义务保护员队伍和机构,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也自发加入保护长城的队伍中来。
12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网信办和中国新闻网主办的“弘扬长城精神传承爱国情怀”网络主题活动正在此间举行。
“几百年的建筑在自家门口,是一种缘分,保护好历史留下来的遗迹,是这一片土地周围人都应该做的事。”今年44岁的沈守兰是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村的村民,也是一名长城保护员,每隔三五天,她就会来到离家不远的长宁1号烽火台进行巡护。
青海明长城主要分布在海东市乐都区、互助土族自治州县和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湟源县等12县(区)境内,全长千米。长宁1号烽火台是青海明长城大通段的一部分,该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存,也是青海境内迄今保存最好的一段明代长城。
图为沈守兰正在用手机拍摄长宁1号烽火台上的鼠洞。 李江宁摄
青海明长城大通段建于明朝隆庆六年,是为了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在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尔孩部及明嘉靖三十八年从内蒙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而修建,是研究明朝边塞防御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和中西交通的珍贵实物资料。
这一段长城不仅集中了众多的敌台、关城、烽火台、土墙、石墙、壕堑等防御工事,而且还巧妙地与巍峨险峻的自然山体相结合,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体系,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军事地理等研究价值,被誉为“青海八达岭”。
鼠害、水土流失、盗挖土壤、维持整洁环境...这些都是沈守兰巡护时要查看的内容。“最多的时候一天大概要走10公里去巡护烽火台的周围,有孩子攀爬或乱扔垃圾的行为,也要及时劝止。”沈守兰告诉中新网记者,从年成为长城保护员开始,自己不断学习保护文物的知识,在村里还当起了义务的“长城宣传员”。
从不了解到用心守护,越来越多的长宁村村民开始加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沈守兰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村民在耕地时发现了古钱币和残碎瓦片,因此更加珍惜和保护这片家园。
图为长宁1号烽火台。 李江宁摄
“近年来,青海持续推动将长城保护员补助经费纳入到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中,遗址附近的村民在农闲时对文物进行巡护,每年还将获得一笔工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收入。”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馆长严雅楠说。
此外,记者从青海省文物局了解到,自年起至年,十年间青海省累计投入1.38亿元经费用于西宁段、大通段、湟中段等一批长城保护工程项目,对长城本体进行了抢险加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排除了长城本体存在的险情,改善了长城环境景观。
青海省长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截至目前,青海省明长城已经开放展示利用的点段较少,旅游开发力度较低,拥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宁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未来,青海将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区建设为契机,以青海大通、贵德、互助、湟中等县区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实现优质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