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一字之差,却跨越百年时空。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公里,这背后是众多铁路人的默默付出。
开了17年火车的沈义,就是其中一位,他将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新老京张铁路。
沈义是北京昌平人,18岁就在京张铁路工作,最早承担北京北至康庄客运任务。14节绿皮列车,从北京北站始发,到了南口就必须在车尾加挂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才能爬上詹天佑当年顺着山势建造的人字形线路。
“过去开火车,真是份苦差事。”沈义说。
上山下山,火车司机必须全神贯注。“前后两名司机通过电台联系,确保柴油机同时达到一定转数,才能以时速35公里速度上坡。下坡也很考验技术,时速必须控制在18至22公里,超过25公里就要视作需要紧急停车了。”沈义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那时开车累心累眼睛,要紧盯仪表盘上的风压,每分钟风压超过0.2千帕就要停车缓风,如果遇到牵引出现问题更需要停车处理。
在老京张铁路上,沈义练成了能吃苦的“多面手”。
结束驾驶任务,他还要给列车“上油上水上沙子”,进行清洁保养。爬车头、擦车顶,用砂纸和清洁液打磨被油垢包裹的铜喇叭……通常一趟班下来,蓝色衬衫上沾满难洗的油渍。尽管又脏又累,沈义仍年复一年地坚守。
中铁北京局怀柔北机务段动车组运用车间指导司机沈义
铁路精神代代传
“詹天佑当年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克服万难,开凿隧道……”每逢跟人讲起老京张的历史,沈义都神采飞扬,倍儿自豪。他说,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代代相传,已经融入铁路人的血液。
从年8月成为铁路人至今,他一直从事机车乘务员工作。
从入路时的学员到学习司机、晋升司机、司机高级工、技师、动车组司机、指导司机,在此期间,他不但从技术业务方面得到了提高,而且从个人道德情操、政治观念、荣誉情感等方面也得到了收益,“作为一名乘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适应铁路的发展,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是永恒的话题。”
随着铁路提速,沈义这个“驯服”了内燃机车的“老司机”,又要重新考“驾照”。8年初,经过笔试、面试、实操等一系列环节,层层选拔,沈义顺利考取动车组驾驶资格证。
就在京张高铁开通前,为了掌握更高超的驾驶技术,他和其他骨干司机前往天津机务段“取经”,用了多天时间,沈义就可以独立完成京津城际列车驾驶任务。
9年9月,“取经”归来,还来不及放松,沈义就立即加入京张高铁筹备组,开启紧张的联调联试准备。
京张高铁设定最高时速为公里,在试验时要逐级提速、“超速”运行,检验限速范围内运行是否安全无误。因为是“超速”运行,运行期间需要关闭车上的限速装置,也就是所谓的“裸跑”。这意味着,速度控制全部要依靠司机的“记忆”。
为了摸透每一段线路、每一个停靠车站的“脾气秉性”,沈义和同事们收集大量数据资料,信号机坐标、隧道长度和中心公里、线路坡度……枯燥难懂的数据,变身成三大本厚厚的线路图,平铺开长达十几米。
于是,在古老的八达岭长城下方,沈义和同事驾驶智能动车组穿过了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铁车站—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
让乘客安全到达
“进站速度必须保持在每小时80公里以下,停车前还需确认行车许可。”沈义说,驾驶智能动车组列车与其他复兴号列车有很大不同,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必须反复研究故障应急处理办法,将流程烂熟于心。
联调联试期间,每趟车运行时间不确定,沈义一天三顿饭都在车上吃,有时凌晨4点起床,赶上试验项目多,直到22点才能退乘。每次“裸跑”,3名驾驶员一组,一路上千百次举起、伸出手臂,千百次呼喊公里标,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
3个月时间,身高一米八的沈义掉了20斤,脸上棱角分明。
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北京北到张家口最快运行时间由3小时7分压缩至47分钟,沈义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凭借自动驾驶技术,京张高铁列车设定好行进速度后不需要人为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机可以“高枕无忧”。
“过去瞭望只看前方地面,现在要立体观察驾驶路段环境,抬头看接触网是否挂上异物。原来司机安全到达就行,现在即使起步、停车都必须平稳,确保旅客舒适,行驶过程甚至会用立在列车尾部的一根‘冲动棒’来判断驾驶有没有‘冲动’。”
沈义笑着说,从驾驶内燃机车到高铁列车,自己从蓝领变白领,彻底告别油污。
今年是建党百年,已经成为指导司机的沈义,有幸在这特殊的年份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守京张,迎战冬奥,把每位旅客安全、正点送达目的地。”沈义说,这就是他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铁路人的初心使命。
(□《民生周刊》记者郭鹏)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