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会曾经是秦皇岛电力局一名工人,工作是在大山里架设高压电线。三十五年前,他和两位伙伴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用天徒步公里,从明长城山海关徒步到嘉峪关。他们为何要徒步考察长城,用近两年时间来做和工作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
万里之行的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
年,在秦皇岛山海关长城脚下,三个年轻人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徒步考察万里长城。
首先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是董耀会,25岁的他正值血气方刚,刚当上电业局线路工程队的工会干部。在山里架设电线的时候,漫步古城墙之上,醉心文学的董耀会对群山之间那宛如巨龙般的长城产生了无尽的遐思。久而久之,董耀会萌生一个极为有情怀的设想。
建造长城的人是分段进行的,守卫长城的人也是各守一段,还从没听说过有人从东到西从、头到尾在长城上徒步考察过。为什么不去做这第一个徒步长城的人呢!
之所有有这样的梦想,其实是和当时大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百废待兴,青年人激情四射,希望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当时报纸上报道一则新闻,给了董耀会极大的触动。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的杨联康用天时间徒步考察黄河。当时长城虽然已经是著名保护文物,但是由于当时条件和认知所限,除了八达岭等少数几个得到良好修缮并开放的景点之外,绝大部分长城属于荒芜沉睡状态,无人看管保护,少有人专门研究,更谈不上一手的长城考察资料。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董耀会向两个伙伴宣布要徒步考察万里长城的想法时,其中更有诗人气质的吴德玉兴奋地要立即动身。
经过深思熟虑的董耀会懂得,徒步考察长城,非一朝一夕之事,工作和生活都必须做好周密安排,身体和思想都要有精心准备。得到两位伙伴的认可后,他开始组织伙伴们进行周密的准备,包括锻炼身体,按计划进行拉练,疯狂补习长城知识,掌握地理常识。他们预计准备时间需要三年。
但是困难来得比想象之中还要早。首先是有一位伙伴赵宝忠提出退出。而董耀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的新婚妻子已有身孕;他的母亲也极为反对。好不容易做通家里的工作之后,又面临着社会的巨大牵绊。当时单位不理解,这么好的工作你不做,要去做一个和工作毫无关联的事情,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董耀会只好为了梦想,选择停薪留职,同时也承诺自己承担一切责任,和单位无关。
问题接踵而至。当时,个人到外地出差或者旅行,必须要有介绍信。已经停薪留职的单位自然不愿意开具,董耀会又想办法找了多个单位,没有成功。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这种疯狂的行为!最后费尽周折,得到市文联的一位领导理解,并开具了这封信。
事情突然又有新的变化。
当听到报纸上刊登有外国友人正在申请徒步长城时,董耀会决定提前计划——第一个踏上徒步之旅的必须是中国人!
出发前,董耀会为自己的团队取名“华夏子”。年5月4日,华夏子一行两人从山海关老龙头,明长城入海处,开始徒步,他们在大海的沙滩上写下一行字:老龙头,我们一定会活着回来!
他们当时认为,只要踏上第一步,就是成功。但是更大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痛苦和危机,意志和目标
出发后,看到新闻报道的东北人张元华很快赶上来加入团队。张元华爱好摄影,带着一些摄影装备,为小团队注入了新的力量。一行三人踏上了漫漫万里长城的征途。
董耀会选择的路线,是从东到西,从险峻到平缓,由难到易。2个月后,他们到达了北京密云古北口。站在地势险峻的望京楼,遥望西部,地势逐渐平缓,心情非常兴奋。兴奋后,是一望无际的痛苦。
华夏子团队虽小,也有明确分工。吴德玉善于文字,做记录;张元华负责摄影,留下影像资料;董耀会则负责统筹行动,制定计划,确保路线和目标合理正确。几个月后,很快从蜜月期到了磨合期,三个合作无间的伙伴产生严重的分歧。
三个人的冲突和分歧,是比身体的痛苦更加难受的折磨。三个人从烟火气息抽身出来,一头扎进野外生活几个月,精神逐步陷入病态中。有一回,他们经过村子,看到村里老母猪,就打一棍子打过去,结果被村人追。这反映了三个人当时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终于,危机爆发了!
一天,三人因什么事情发生争执,争执过后的张元华忍不住先走。董耀会觉得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也许是一个办法,就也单独走,就这样三个人分开了。
短暂的分开,对三人是好的,可以自己冷静一下。第三天,董耀会发现张元华正在一个山头等他,两人非常高兴,经过三天的分开和冷静,重新相聚的感觉是美妙的。但是当时通讯基本靠喊的年代,他们等了吴德玉两天,却没等到。吴德玉去哪了?
两人立即借了乡亲的自行车沿途找回去,没找到。到山西当地县里的文保所打听,终于打探到消息——原来吴德玉已经回秦皇岛。吴德玉难道放弃了吗?董耀会想不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做法,表现了一个领导的坚韧气质:董耀会连夜回秦皇岛找吴德玉,必须和他当面沟通清楚,即使吴德玉真得放弃,他再继续走下去也不迟。事实证明董耀会的连夜赶回是对的。原来,细心的吴德玉发现了老乡家里有大量古董陶罐堆在墙角,为保护这些文物,他当即找到一个大马车,把这些陶罐拉到文保所,同时挑几个精致的陶罐和以前发现的文物带回北京和秦皇岛请教专家,这对他们后面的徒步考察会有帮助。当时因为没有先进通讯的手段,无法联系董耀会二人。
重新相聚的三人深刻反思,团队经受了考验,对徒步考察的目标和价值更加坚定、清晰,之后三人一直到终点嘉峪关再也没有分开。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媒体,宣布“三个不”让所有人惊呆
经过天长途跋涉,董耀会三人完成了徒步考察明代长城的壮举。秦皇岛市委和媒体在嘉峪关准备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在野外餐风露宿的三人看到这么热烈地场面,第一反应是这得花多少钱!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盛行宣讲报告会,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壮举,自然不会被无数机构和媒体放过。
但是在一片赞美声中,董耀会宣布了“三个不”的决定,让所有人惊呆。
不在任何场合做报告!
不要任何荣誉称号!
不接受媒体采访!
时隔三十多年的今日,董耀会谈到当时之所以决心要这样做,是因为当时内心已经产生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他们感知到这种状态,是不对的。同时,他们冷静地意识到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立即着手完成——埋头整理一路考察的资料,完成《明长城考实》一书撰写。
让平凡的身影,投射出巨大的光亮
当时的中国,缺乏卫星测量等先进科技手段,董耀会徒步考察明长城,完全是以一种原始的苦行僧的方式,对长城进行触摸式记录。他们一块块石碑誊抄,一步步丈量考察,使这部书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细节,翻开《明长城考实》一书,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细节:
在以这一带,收购蝎子的价格很高,很多青少年到长城拆墙抓蝎子,把长城拆得支离破碎。
一个镶嵌在大同城墙壁上的碑文,上面铭刻着几百年前修建长城的经济账本和修建者的名录。
这些人,都是与长城相关的微不足道的生命个体,也正是这样的平凡个体,成就了伟大的长城。董耀会努力不放过每一个信息,他要让这些平凡的身影,投射出巨大的光亮。
右图为年,左图为年相片即便在今天看来,这部著作依然具有科学价值,因为他们是基于大量第一手资料写成的,而且当年沿途记录下的长城风貌已经荡然无存,徒留唏嘘。
对长城越了解,就越觉得可做的事情越多。对于董耀会而言,这次徒步考察,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科学源于对世界的童真
源于近乎童真的想法,开启一段苦行僧般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又目睹了长城沧桑景象。这次身体与精神的苦旅,彻底改变董耀会的人生。董耀会从此开启了一生的长城研究保护工作,参与创建了中国长城学会,并担任副会长,时至今日,已经六十多岁的他还在为长城奔走呼号,还在一个个山头查勘长城保护的现场。
源于对世界的童真,开启了一段徒步之旅,爱好者变为真正的长城研究专家。
这样的童真,你的身边还有吗?欢迎留言评论。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