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摄影:罗哲文)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真的有万里吗?
长城的真实长度当在十万里以上
万里长城是国人从小熟知的一个代表国家和历史传统的符号。只是,它真的有万里吗?还是只是出于我们的习惯叫法?
多年以前,有个老人这样回应:“叫它‘万里长城’是低估了它,长城的真实长度当在十万里以上。”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的罗哲文,早在年就开始了对对长城的调查测绘工作。那年,师母林徽因对24岁的罗哲文说:“因为离得近,觉得总有时间去长城考察,反而搁置下来,现在是时候去看看了。”罗哲文便带着相机来到了八达岭长城,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
两年后,被调到文化部文物局工作的罗哲文成了维修这些断壁残桓的人。他开始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修缮。因战火破坏城砖,他常常要和工人们炮到山沟、沙土里,将一块块青砖挖出来,重新安放在长城上。
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将长城申报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位老人在年离世了,但他踏过的古迹中留下了他的名字和心血。而他留下的关于长城的文字,也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座从小就知道、曾经或许爬过、却并未仔细探究过的“万里长城”。
长城何时出现?
楚筑列城,始有长城
金山岭长城(摄影:罗哲文)
我们都知道长城的历史相当古老,不过你知道长城具体从哪个朝代开始修建的吗?
在西周时期,城还只是单独的防御城,中间没有城墙联系,不能称之为长城。公元前七世纪,楚筑列城,城与城之间并联以城墙,这才有了长城的出现。在古代还只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确是一种非常有力的障碍。
自战国以后,长城为什么一直继续修建了一千多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入侵。经秦皇、汉武以及以后历代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想过许多办法,经过实践证明,修筑长城还是较好的办法。
长城的用途是什么?
防御、屯田和通商
黄草梁长城(摄影:罗哲文)
我们去长城游览,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长城的屏障、防御性功能。但是长城的功能又不仅仅止步于防御侵扰。
(一)防御扰掠,这是长城的主要任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的是防御匈奴奴隶主的扰掠。以后的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
(二)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且移民前往开发,进行农牧业生产。汉武帝时又大量发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组织地进行发展农牧业生产。这种屯田和移民开发荒僻边远地区的措施,以后一直延续了下来。
(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还。秦始皇时在北部地区都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联系,沿着长城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传递文书,商旅往还络绎不绝。长城和烽燧正是保证这些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在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节来往,商旅往还都是走这条大道。
长城布局有什么讲究?
每个小据点都和中央相联系
古北口长城(摄影:罗哲文)
嘉峪关(摄影:罗哲文)
长城的总的布局,绵延万里好像是一条线,然而它并不是一条孤立的线,而是一个防御网的体系。长城线上的每一个小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
各个朝代长城的防御系统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职能基本一样。以明长城为例:长城的建筑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布局是相适应的。
明朝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为:第一,是中央政权的军事机关兵部(或其他由皇帝设置的军机部门)奉皇帝之命掌管长城沿线以及全国的军事。第二,是在长城沿线所设的军事管理区“镇”。第三,有些镇在总兵之下又按实际情况分设几“路”防守(明朝初年所设“驿”与路相差不远)。“第四,为关城和隘口,这是长城线上的重要据点。第五,是堡或小城。这是长城防线上的基本单位。第六,是烟墩或墩台。也叫做烽火台。第七,是敌台或敌楼。是跨建在长城城墙上的台子。上面可住人巡逻,眺望和打击来犯的敌人。
长城有哪些构造?
游览长城,或者观看长城的美照时,你有没有仔细看过长城,都有哪些构造?
1)长城城墙
长城城墙
罗哲文手绘明长城
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工程,它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宛如一条巨龙,飞腾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万里城墙把成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烟墩连成一气,成为一项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
历代长城的城墙建筑形式、建筑方法、建筑结构都不完全相同。就是一个朝代的城墙也因地制宜,在建筑结构和形式上各具特点。各地长城城墙的形式和结构种类也很多。
2)墙台、敌台
长城城墙
在长城城墙上,隔不多远有一个突出墙外的台子,叫做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多,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这种突出城墙以外的墙台(也叫马面),在作战功能上起很大的作用。
有了突出的墙台若遇敌人登城就可从侧面射击,使登城者受到城上和左右两方的射击。这种墙台是平时守城士卒巡逻放哨的地方。敌台即是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三层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的敌人。
这种骑墙敌台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名将戚继光所创建。在他的一篇《练兵实纪》中对创建敌台的经过和修筑方法以及用途等都说得很清楚。他说先前的长城比较低薄,很容易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势不相救。军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借庇。
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贮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即险要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
《明史·戚继光传》上也说,自从嘉靖以来,长城虽然已经修了,但是未建墩台。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现在从山海关到居庸关这一带的长城城墙上跨墙敌台,即是从戚继光开始,陆续修建的。
3)烽火台
汉代长城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
烽火台的位置大约有四种:一是在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二是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烽火台;三是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的烽火台;四是与相邻的郡县、关隘、军事辖区“镇”相联系的烽火台。大约每十里左右,选择易于互相瞭望的高冈、丘阜之上建立。
汉朝的烽火台在台子上竖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挂着一个笼子,笼子内装着干柴枯草,如果发现敌人来犯,夜间放火叫做“烽”。在台子上还堆放许多燃烟的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所以叫做烽燧。“烽燧”或“亭燧”的制度,除了文献记载外,自从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发现汉简之后,已经比较清楚了。
以上图文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这些问题的研究其实都来自于一个人。
他就是这个16岁就加入营造学社,师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先贤——罗哲文,他创立长城学,一生都在进行对长城的研究。
罗哲文
年,24岁的罗哲文徒步登上八达岭长城,从此一生与长城结缘。
年,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28岁的罗哲文,维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为了方便考察,罗哲文和同事就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
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29岁的罗哲文又参加了山海关、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护工作。
年,为寻访历史文化遗迹,79岁的罗哲文带领文化考察团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
八达岭长城
当然罗哲文在古建筑保护领域的研究不仅限于长城,从古长城到古建筑,他保护的领域也在一点点地扩大。
罗哲文说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的思想,文物保护不能断代。
罗哲文在吴哥窟寺庙前拍摄石阶雕刻
而罗哲文的研究也被他用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