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为期16天的北京年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中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作为三大赛区之一,赛时期间,延庆赛区在生态、科技、文化方面呈现出的特色亮点,给各国运动员、媒体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山林掩映的绿色场馆、精彩纷呈的创新科技、底蕴深厚的长城文化……
延庆赛区在聚光灯下,将冬奥答卷徐徐铺展开来,不仅向世界展现出了自信、创新、开放的中国风采,更在点点滴滴之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绿色打底展现生态文明新理念
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要突出绿色办奥理念,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回顾延庆赛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历程不难发现,“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始终贯穿全过程。
北京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场馆坐落于崇山峻岭之间,核心区域最高处海拔米。为在满足精彩奥运赛事要求的同时,将人工建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降至最低,延庆赛区秉承“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尊重大自然脉络,通过依山而建、依势而修,着力打造场馆与小海陀山和谐相融、美好共生的自然之景。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冬奥的可持续理念有机结合,使绿色成为了延庆赛区的最鲜明底色。冬奥建设者以绿色信念为笔,将山水作布,不破山型、不夺山景地描绘出一幅人工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站在小海陀山山顶放眼望去,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7条雪道犹如白色瀑布,向山谷倾泻而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似巨龙静卧在山间;冬奥村也借助层层坡顶、平台和半开放的庭院组团,静谧地掩映在翠林之中。“绿色办奥”理念透过场馆设计和建设,在山水之间一一体现。
为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延庆赛区还坚持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在动“第一锹土”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就开展了先期生态环境本底调查,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并同步编制生态修复方案,制定动植物保护措施,为赛区建设划出“生态底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又始终坚持以“避让”为第一原则,对于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实无法避让的树木,则制定了详细的“移民方案”,通过采取近地保护或迁地保护措施,将因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
亚高山草甸完美回归、野生动物通道有效建立、赛区移植树木“入住新家”,曾经挖起的表土回归到故土,撒上种子,在春天重新长出新芽……6年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冬奥建设者、专家,投入到庞杂的赛区之中,边建设边保护,完成生态修复面积万平方米。不仅将“山林场馆”由蓝图变为现实,也为“绿色办奥”理念增添了生动注脚。赛时期间,小海陀山披上了银装,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巍峨,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还引来了豹猫的“到访”。运动员们在山林场馆之中,尽享山林野趣,整个赛区,一派生机盎然。
“绿色办奥”不仅有生态修复的助力,还有绿色能源的保驾护航。
在延庆赛区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生活利用等各方面节水措施中,融雪水可通过赛区内的天然沟道汇流收集至米塘坝内,用于下一雪季的造雪和赛区绿化。不仅如此,赛区内还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站,作为冬奥配套市政设施,处理达标后的再生水可用于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厕所冲洗等,也大大提高了水源使用效率。
为遵循“节俭办奥运”理念,项目建设团队还注重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和翻新利用。比如,击碎就地开挖出来的石头,直接用于建筑外墙的“石笼墙”装饰,既减少了废弃渣土,也降低了工程成本。据了解,赛区内的场馆全部通过了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赛区”。
●科技赋能彰显创新发展新形象
在北京年冬奥会设计并修建的众多新型比赛场馆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被视为设计难度最高的新建场馆之一:全长米的赛道上,共有54个制冷单元,全赛道垂直落差米,包含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合,对施工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施工难度极大。且外界天气也容易对雪车、雪橇赛道产生影响,对于南坡赛道来说,直射的阳光会大大影响运动员比赛的发挥和安全。
对此,建造“雪游龙”的团队针对选址朝向对赛道冰面平滑度、制冷设备能耗等方面的天然不利影响,开创性地提出了“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的设计理念,特别强调了地形条件对低角度太阳辐射的遮蔽作用,通过在赛道周边堆填出人工地形、设置可供使用的构筑物,结合赛道的屋顶遮阳、构件遮阳、赛道自身遮阳等条件,将太阳直射辐射完全挡在赛道外面,保证每一段赛道都不受太阳直射辐射的影响。
对于在室外举行的冬奥会雪上项目来说,天气,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特别是在“一天变四季、百米不同天”的小海陀山上。
延庆区气象局局长闫巍说:“风速、降雪、气温、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不仅对运动员人身安全、赛程安排、比赛成绩、雪务工作有直接的影响,也和空中救援、电视转播、交通运输等外围保障工作密切相关。”
为做好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延庆赛区建成了“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监测网络,通过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探测设备,提供了覆盖赛区及周边的天气实时监测数据,为冬奥赛事和城市运行提供了重要监测数据基础。同时,建立“分钟级、百米级”冬奥预报服务系统,在核心区建立多个气象观测点位,实现了延庆赛区米分辨率十分钟跟进循环,可模拟近百个天气形势下延庆赛场三维气象高清模拟数据集,做到零到十天无缝隙实时预报预警。
2月12日,冬奥会赛事正酣,虎年第一场雪适时而来。延庆气象服务保障团队摸准了天气的“小心思”,提前8天预测到了此次降雪过程,并及时向延庆场馆群、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进行了汇报。本次降雪过程预报的降雪量级、特点、影响时段与实际完全一致,降雪期间,各部门也对降雪工作进行了提前部署和有效应对,保障了各项赛事和训练如期举行,获得延庆赛区各工作团队和外方代表团高度评价。
在运动员激烈比拼的背后,还有“科技+医疗”的全程护航。为提供“最快”的医疗救援,医院构建了“赛场——医疗站——直升机——医院一体化”的冬奥医疗救治体系,不断提升区域“空地一体化”应急救援能力。同时,在冬奥医疗保障中心配备智慧医学影像远程平台,可实现冬奥指挥中心、冬奥医疗保障中心语音、视频实时互动,为第一时间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做好相应救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在外围保障方面,延庆区还实施了智慧公路、智慧水务、智慧安保等近10个服务保障项目。在赛事服务、观赛体验上,也处处彰显着鲜活的“科技底色”,不论是5G+8K北京视听小站中的超高清赛事直播、VR体验,还是冬奥签约酒店里的“数字哨点”、消杀机器人、无接触式配送……这些曾经以为很遥远的愿景,都已经成为现实,被广泛应用到延庆赛区,为实现精彩办赛提供着“硬核”支持。
●文化添彩打造交流互鉴新窗口
2月5日晚7时许,北京年冬奥会延庆赛区首场正式比赛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上演。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设计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16个角度、坡度不同的弯道,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条巨龙盘踞蜿蜒在山脊之上,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赛时期间,运动员们在其中畅快滑行,极具中国传统气韵的赛道为本就精彩的比赛项目增添了又一大看点。
和“雪游龙”遥相呼应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垂直落差余米、坡面长度约米,远远望去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雪飞燕”由此而来。
“雪游龙”“雪飞燕”这些极具“中国式浪漫”的亲切昵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场馆和项目的特点,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恢弘秀美的赛区本身,共同勾勒出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山水长卷,让北京年冬奥会多了几分别样的诗情画意。
中国文化之美不仅体现在建筑的设计、名称上,还融入到了场馆的内在肌理之中。
冬奥会开幕后,在延庆冬奥村广场区,一个面积只有80平方米,但“科技范儿”十足的中医药展示区吸引了不少运动员的目光,成为了赛时期间的热门“打卡地”。
中医药展示区以“中医之美,世界看见”为主题,全方位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科技与国潮艺术融合,设置“秒懂中医”“经络探秘”“四季变换”等多个场景,打造沉浸式多功能展厅。各国运动员在这里学“五禽戏”、体验极简穴位健身操、看人体经络穴位三维演示,沿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轨迹,感受中医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纷纷发出“中医药体验馆太酷了”“中医药就像魔法一样”的赞叹。赛事期间,中医药展示区也由此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新窗口。
和中医药展示区一样,延庆冬奥村内的传统文化展示区也为运动员们提供了零距离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展示区共分为传统文化数字体验、冬奥景观与中国文化展示、长城文化及人文地标展示和春节文化及非遗展示4个板块,其中既有展示《韩熙载夜宴图》《永乐大典》等十余部经典作品的度沉浸式全景大屏,也有高度还原了八达岭长城和九眼楼长城的微缩景观。
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文化活动和媒体副主任齐鲁延介绍:“这些都是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拍照留念的绝佳点位。赛时期间,我们也会将具有延庆特色的长城画框赠送给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运动员,外国友人曾感叹‘画中的场景就在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2月11日,在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外国领导人登长城》系列微视频发布仪式上,延庆文创产品“长城礼物”也大放异彩,收获了国内外友人的赞赏与喜爱。其中,身披盔甲、手持雪杖,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有冬奥冰雪元素的“明小兵长城滑雪笔筒”更是被作为礼物,现场赠予乌拉圭驻华使馆副馆长、参赞马丁·奥兰多(MartinOrlando)和尼泊尔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舒缇(ShrutiKadariya)。
除“明小兵长城滑雪笔筒”外,冬奥会期间,延庆区还有冰雪雷锋帽、长城四季丝巾、长城水杯等种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走”进了冬奥村、冬奥酒店等24个重点点位,受到了运动员们的喜爱与欢迎。在冬奥的串联之下,这些饱含深意的长城礼物成为情谊的见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桥梁。各国文化相拥相融,交织出美美与共的和谐旋律,让奥林匹克精神在赛场之外有了同样精彩的诠释。
为冬奥“冰雪白”添彩的,还有一抹喜庆的“中国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除夕当天,延庆冬奥村张灯结彩,中国结、六角宫灯、福字、春联、剪纸随处可见,饺子、驴打滚、艾窝窝、北京烤鸭应有尽有……特色的春节布置和丰富的中西餐饮美食,让入村的各国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充分感受、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长城脚下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国年。
赛场外,冬奥气氛也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妫川广场南侧,高8米的冬奥主题花坛惊艳亮相,层叠起伏的“海陀山峦”簇拥着冬奥会会徽,洁白的雪花点缀其中,与喜迎八方来客的“冰墩墩”共同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一串串中国结、红灯笼和充满冬奥元素的道旗,也悬挂在城区、重要保障道路沿线,将最美冬奥城装扮得分外多彩。
夜幕降临,延庆冬奥城市文化广场中央的火炬台“长城之光”在飘扬环绕的“银丝带”里缓慢旋转,折射出耀眼光芒。世园公园内,冬奥题材及生肖虎等造型各异、流光溢彩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街头巷尾,各式各样的夜景装饰灯饰相映成趣。
延庆冬奥城市文化广场也成为了“文化大集”所在地。1月2日至3月13日期间,广场展览展示区中心舞台持续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所有演出节目都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冬奥元素巧妙融合。家门口的丰盛“冬奥文化大餐”,让市民近距离畅享冰雪运动。赛时期间,“东道主”带着满怀热情,来到文化广场,伴着雪花飞舞的律动和“一起向未来”的节拍,与冬奥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美妙邂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