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伦理来。——《实践论》
寒牛出栏解读:
大家好,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认识的过程。
毛主席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有一个总的过程,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循环下去。
《实践论》认为,人们从实践到理论,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第二步是高级阶段,即是理性认识。
实践到理论,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符合前面我们讲过“人们的认识,都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客观规律。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认识事物方面,都跳不出这个哲学框架。
那么,什么是感性认识呢?什么又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暧昧关系呢?
下面,我们围绕这几个问题,来深入解读。
一、什么是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呢?它的定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先来看《实践论》原文: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我们来分析一下。
伟人这段话,讲得通俗易懂,并且举了例子加以说明,我们基本明白什么是认识的感性阶段。
认识的感性阶段,也叫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理性认识。它是人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客观事物时,由感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子里产生的直接反映。
通俗地讲,就是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身体感受到的,舌头舔到的东西。凭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一般都不够全面深刻,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表象、表层)、事物的外部关系、事物的各个片面(局部)。
我们简单归纳一下: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有三个特点,即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感性认识有三种结果,即片面的、表象的、外部的。
要获得感性认识,就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我们也来举例说明:
例如,在社交场合,男女相亲,第一次见面,第一眼看上去,觉得这个女生很有气质,这个男生看上去很清爽,这就是感性认识。
比如,我们去拜访客户,见面握手打招呼后,对客户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有的精明、有的随和、有的圆滑,这些个人直觉,都属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之所以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因为它看问题靠自觉,往往不够全面,只看到事物表象及局部内容。
例如:清朝末年,江浙两大红顶商人,胡雪岩和盛宣怀。
表面上看,他们都是精明能干、眼光独到、经营有方、多元发展的大企业家。但这是感性认识,就像看池塘里的鸭子,只看到浮在水面的上半身,却没有看到水里的下半身。
通过分析史料,判断挖掘背后的逻辑,发现他们生意和财富来源,均建立在官员权力的羽翼下。胡雪岩背后是王有龄、左宗棠,盛宣怀背后是李鸿章。他们先后破产,都是权力斗争更迭的结果,表面是生意破产,本质是权力破产。
感性认识只能看到现象,理性认识能看到本质。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感性人性,要追求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事物真相。
关于感性认识,我们就解读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讲理性认识。
二、什么是理性认识
什么是理性认识呢?它的定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我们先来看《实践论》原文:
①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②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③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我们来梳理一下:
认识的理性阶段,就是理性认识,也叫思维认识、伦理认识(伦理,这里指事物的条理、层次、系统,并非道德准则),属于认识层面的高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抽象思维,经过反复分析感性材料,对事物有一个质变的认识,把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方方面面,都认识清楚了,全看明白了。
详细地讲,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判断,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
简单归纳一下:
理性认识,也叫思维认识、伦理认识;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有三个特点,即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的结果,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全体、规律。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也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我们来举例说明:
例如:我们去北京八达岭长城旅游,在长城看到了如织的游客,古朴的砖墙,蜿蜒的山脉。
这些感观印象,就是我们对长城初步认识,也就是感性认识。也表示我们对长城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总之还不太深刻。
后来,我们深入了解长城历史,考证了长城军事工程设施,掌握了长城各项数据,甚至请教了相关专家学者。总之,通过求证,我们在认识上,得到突飞猛进,对长城有全面深刻了解。
证实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脑子已形成概念性的判断与认知,这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分析判断,最终形成的概念,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掌握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例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把农民能吃饱饭的现象,归咎于农民单干。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感性认识,只看到事情的表面现象,与局面、碎片的东西,所以观点就很片面。
通过研究分析农业生产,就明白水稻种植需要充足水源做保障,因为晚稻在灌浆抽穗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灌溉,稻穗生长就不够饱满,收割时瘪谷子就会很多,产量自然就降下来了。
另外,通过对比过去亩产量数据,发现杂交水稻良种是关键因素。过去没有杂交水稻,亩产就至斤。有了杂交水稻,亩产至斤。现在农民,随便种种,平均亩产都有多斤。
也就是说,假如没有杂交水稻,农民一天24小时不休息,一直蹲在田地干活,产量都得不到大幅提升。
为了,认识清楚这个问题,还采访了大量农民,了解现代化肥与传统农家肥区别。农民会告诉你,像雪籽一样的化肥,刚开始大家都不相信,用过之后发现它好用,增肥效果很明显,对产量提高有很大帮助。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3%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