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跨越千年说长城
第二回万里长城始于秦
万里长城出现于秦王朝。公元前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在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修复、连接和增筑,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的长城。自此,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道万里长城。
由于秦始皇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万里长城,因此后世的人,一直以来总把长城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些人一看长城,都会随口说出是秦始皇修建的,说明秦始皇与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称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秦始皇——嬴政(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长城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长城是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长城,加以修缮、连接和增筑而成的。因此,在原属燕国之地的北京延庆的八达岭地区建有居庸关。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关。
汉朝时期曾在北京延庆地区设有居庸县。随着历史的变迁,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原本位于八达岭附近的居庸关不断南移,直到明朝的景泰年间,居庸关的关城建在了现在的位置,并一直保留至今。现在的居庸关属于北京昌平区。历史上因居庸关之名,古人还将居庸关所在的这条从南口到八达岭的狭长沟谷称之为“关沟”。
居庸关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识点:人们日常画画和练书法所使用的毛笔,据说也是秦朝大将蒙恬奉命在北方修筑长城时发明的哦。
秦朝大将蒙恬(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长城的历史,秦长城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秦朝修筑长城采用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一直被后世所遵循。意思是当长城修到险峻之处或大河之边时,就不用再砖石垒砌长城了,凭峻岭和河流来防御。但同时也看到由于长城工程浩大,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灾难也是深重的,累死病的人不计其数。人们非常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秦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秦始皇筑长城之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固轻百姓力矣”。
居庸关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修筑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长城遵循了秦朝“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但明朝称长城为边墙,而不称长城,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他对人民群众仇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思想情绪非常了解,因此他避讳了“长城”二字,而将其称之为边墙。
明长城的代表——八达岭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城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来,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据董耀会先生讲: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时期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边墙、边垣,主要是明朝的称谓。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万里长城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万里长城,它不仅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客观上还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孙中山先生评价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为一劳永逸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孙先生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中原地区,同时为了长治久安,而修建的长城工程,可与大禹治水媲美。
八达岭长城
未完待续……
(中国长城博物馆供稿)
来源
八达岭长城
编辑
马星
责编
赵建民杨阳
编审
谭明强
总编
边国鹏
长按左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