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罗会仟
今天(编注:指2月16日)一早,就收到一个非常令人悲痛的消息。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梁灿彬于早上8时15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享年84岁。
梁先生于年生于广东,从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开始,就一直留在了这里。他的一辈子,用一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学”。从求学、访学到教学,梁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学习。直到80多岁高龄了,他还在家里认真地备课、录课、翻译、校对,希望每个人,都能认真学到一点物理学。
20余年前我在北师大物理系读书的时候,有幸成为梁先生课堂上的一员学生。至今回忆起来,梁先生是我求学路上遇到讲课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梁先生的课,既激情飞扬、幽默风趣,又不乏循循善诱、严谨认真。潇洒的板书和复杂的公式,在他手上,轻松一捋到底。再难懂的物理学,在他看来,都是美的!
初识梁先生名字,是在大二的《电磁学》课上。或许难以相信,都21世纪了,我们还在用发黄书皮的《电磁学》教材,教材作者是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梁竹健老师就是我们的授课老师,他第一节课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翻到第XX页,我们从中间讲起。”这位讲课不按页码顺序的老师,其实讲课也根本不看教材,因为他对所有内容都烂熟于心了。他还说:如果让另一位梁老师来讲的话,还会更加精彩!
在大三的时候,我们开始有机会选修梁灿彬先生的课《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作为师范类本科生,广义相对论并不属于力热光电基础物理或“四大力学”的内容,学or不学,都不会影响工作的选择。但这个名词天生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梁先生的相对论课,也是北师大物理系最精彩的风景之一。尽管它只是一门选修课,却是面向从大三本科生到博士生全面开放,甚至欢迎感兴趣的大一大二同学旁听。头三节课算是“试听课”,如果你听的不满意,随时可以退场退课。于是,第一节课非常火爆,小小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知道“相对论”该怎么学?啥是“微分几何”?传说中的梁老师长什么样?梁先生一出场,却是不慌不忙地劝退。先和所有人明确,这门课有多难。并告诫大家:历来三节试听课,每上完一节,人数就会减半,坚持到最后的,可能是个位数。梁先生此言非虚,我亲眼见过这门课上一轮的状态:能坐数十人的教室,只有三位学生,一位躲在后排写作业,一位听累了在中排睡觉,只有一位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听讲,梁先生在讲台神采飞扬地讲课。幸运的是,从我们这届开始,选课的人数多了,坚持到底的有二十多个,当然里面有一半是研究生。
梁先生讲课的精彩,体现在他的“传统”。他几乎不用多媒体,上课就一支粉笔、一把直尺和一张嘴足以。他最擅长的,就是在黑板上一点一点地推导公式。但从未让人感到沉闷,因为他推导公式是充满激情的,似乎每一个符号都充满了活力,每一条曲线都蕴含着真理。广义相对论的头几节课,梁先生用最简短的方式教会大家最简单的微分几何方法。随后,用几何的优美语言,很快就勾勒出了狭义相对论的精髓,“最美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里的四个方程,会更加完美地变成一个非常简洁的公式。再就是进入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的世界,从奇点定理到各类黑洞,充满神奇。上梁先生的课,你会非常惊讶,这位满头银发,戴着咖啡色眼镜,穿着简朴白衬衫的老头,究竟是为了什么,能满头大汗地卖力讲课?
在我们读本科时候,梁先生已是到了退休年龄了。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就安心在家养老,不过问物理系任何事情都行。然而直到20年后,他还在讲课,讲台和黑板,就是他永远的家!用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他亲身经历过50、60年代知识匮乏的时代,在70、80年代里,我们连一套像样的物理学教材都没有!年到年,梁先生有幸公派留学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在那里他认识了Wald教授,才知道原来相对论这么高深的理论,可以用微分几何这么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回国之后,他发现,用微分几何语言讲述的物理学,在国内几乎是空白。也许是从那时开始,梁先生就笃定一生要与相对论分不开了。他把在美国的学习笔记,用最简单的线条串起来,著写了《微分几何入门与广义相对论》,分上册和下册两本。并亲自走上讲台,一点一滴地讲起微分几何形式的相对论,并在讲课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如今,这本书成为了相对论初学者的“圣经”。
年,霍金来访中国,北师大物理系的研究生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把他抬上了长城,梁先生是见证者之一。年8月,霍金再次来访中国,念念不忘又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年6月,霍金在人民大会堂做了《宇宙的起源》演讲,我也在现场,许多同学和老师还在友谊宾馆和他合影。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开放的岁月里,科技前沿也逐步和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来访中国,中国科学家也多次在世界舞台上唱主角。科学交流越来越顺畅,并成为大家的日常。梁先生依旧坚守在他的三尺讲台,几乎没有再出国访问或开学术会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了解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记得年左右,关于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胀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