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的天气,比以往二十年都来得直接些许。过去最热的夏季,是闷热,桑拿热,今年是干热,妥妥的钢筋水泥热反射热。在皇家避暑园林工作的导游,热死了,这个新闻都让人恍惚了,到处都是冷气和卖水的京城,一个旅游专业人士被热死了。合理之处,处处透露出不合理。
为了躲避城市空调的寒冷,领着孩子去京郊爬山。北京周边北西南都是山,北面的山尤其险峻,而且,北面崇山峻岭之上,到处是蜿蜒长城的断壁残垣,俗称野长城。与之相对的,是天下闻名的八达岭、居庸关、司马台、水长城等等收费名胜长城,著名宣传语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可对于爬过野长城的人来说,才能更通透的理解好汉这词的定位。认知的错位,让一个词,有了不同的体验。
行走攀爬在野长城上,最佳天气是云彩朵朵遮烈日,山风徐徐慰人心。可惜,这种情形是极短暂的,因为建在岭上,山的脊背上,基本上晴日就是大太阳炙烤,雨天就是盆浇风吹凉,雪天滑的摔死,冬季一个时辰准冻死。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这种军事设施是如何运行的。
据百度记载,最早修建长城的是春秋的楚国,即使在春秋五霸时代,楚国相较其他四个爹也是排老末的,修城墙这种低级防御思维,谁能想到随后却被各国效仿,直至后世两千年。在军事要地修一些城墙要塞,还算说的过去,至少也就是花大钱办小事,大炮打鸟。可随后统一了全国的秦始皇大爷,修了一条巨长的墙,号称汉武大帝的刘伯伯修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墙。据百度记载,历史上唐、宋、元、清没有修,冲着唐不修长城这个做法,也可以看出唐朝是中华封建王朝最文明的时代了。宋元清是因为地理位置没必要修了。
长城可能中国人都去过,虽然是旅游景点新修的,但是,大致样式应该不走古样。名为长城,其实就是一道带通道的廊墙,而且,还不算高。只不过现在所遗留见到的长城,多在崇山峻岭之间,感受其修建之苦,就觉其十分难得了。不高的墙,尤其修建在高山峻岭之上,连绵不绝,初见惊叹,再看就会疑问,这能防御外敌吗?
常识理解,即使在冷兵器时代,一国进攻另一个国家,攻城略地才算真正占领对方,自然天险都可以绕过或者想办法攻克,靠一堵几乎没有生态系统的长墙,就能抵御防守全国,显然是不科学的。真正的蒙古大军,长驱直入,谁会翻山越岭。那么说是抵御外族游牧敌人的铁骑进攻有神奇功效,不强大的散兵游勇很管用,防止外族烧杀抢掠边疆,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修这种长墙,会不会得不偿失。当皇帝的大爷伯伯都那么精打细算,难道连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也算不清吗?
一个春秋落后楚国想出的防御方案,被后世争相使用,且努力放大,那他到底会有什么作用吗?难道真的是抵御外族防止边境骚扰这一点点作用吗?把思绪拉到春秋第一个修建长墙的楚国,当时楚地的人民一定属于四线城市人民,教育资源匮乏,医疗系统落后,经济发展呆滞,一些见过世面的楚国人回来讲,一线城市邯郸咸阳大梁新郑多么多么繁华兴盛,去那里洗盘子都能发家致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员就会流动,在一般通关路或者稍微好走的路上设立障碍,就会断绝大多平民想追逐大城市生活的梦。没有路条,普通人连路都不敢上。
当然,在春秋战国敌对时期,各国都修防人墙,也会减少信息流通,减少风险。可惜,天险坚城都不能抵挡强大的对手,何况这种毫无性价比的长墙,墙是阻止不了灭国的,墙只是呆傻的大爷伯伯们威吓自己草民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秦始皇汉武帝的长城,估计也就是彰显自己牛批,同时断绝墙内外游离百姓互通有无吧。当时通信那么差,一道高墙还是起作用的。再低一点猜想,估计是王朝里面有喜欢搞建筑的大臣,忽悠着大兴国防工程,暗地里大捞特捞中饱私囊。总之,这长长的墙就是政治不自信的表现。大唐没有大张旗鼓地修复长城,反而大力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造就世界文明大唐文化,影响至今遍布亚欧大陆。虽然最终毁于外族安史之乱,但那也是君王不早朝的恶果。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封建社会的皇帝大爷和伯伯们,把疆土当做他家地,把子民当做他家奴,为了象狗一样撒尿画势力范围,同时又能把众多奴仆劳动力留在自己家里,修一道美其名曰抵御外族的墙,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事业。可惜,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大爷。后世的汉刘伯伯明朱爹爹,都想象秦大爷一样一家传万代,结果还是没熬过墙。只不过把造墙之术,流传千年,发扬光大了。
墙代表不了强大,也彰显不出封建皇帝的威严。据百度记载,唐大爷太宗世民和清伯伯康熙就务实地说过,墙就是个废物。看来,帝王偶尔还是出几个明事理讲实话的。爬一万座山,搜一万遍百度,同样可以认清被世人美化的墙,拆掉心里阻碍文明的防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