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八达岭 >> 八达岭介绍 >> 正文 >> 正文

固若金汤,如印信记山西的七座卧牛城

来源:八达岭 时间:2023/4/11

(王清茗)以金刚不坏之身做堤,求得堤坝永固,河水安澜。

外界认为干旱缺水的山西,实则表里山河下暗流涌动,水患无穷,顾炎武曾言:山西之泉,胜于福建。传说中大禹治水便是从山西开始,“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因此山西也有旱域水潦之称。

历史记载中山西也是水患无穷。著名的唐太原城便是兵灾之后一场大水沉沦在厚厚的泥沙之下,更有黄河千里咆哮,沧海桑田变换的力量,民间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便是指河津至平陆间不断被淹没的村庄和良田。

山西境内河流众多,有汾河、涑水河、沁河、三川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水系。每一条水系在历史上都给流域城市带来巨大灾难。沁河九女临水而建高耸入云。但据《明实录》记载,明成化十八年(公元年),“漳河上游秋潞州(今长治)大雨连旬,高河水溢,漂流民舍,溺死人畜甚众”“城廓几为荡没”,“夏秋霪雨三月,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余丈,漂公署坛、庙、民舍三十一万四千间有奇,淹死者一万一千八百余人,漂流马骡等畜一十八万五千有余”,有“大水围困仙女台四十九天”的传说,如今更有多处题刻记录了当时鱼凫泽国的惨状。

典籍和地方志中,几乎每一个州县都有遭遇水患的记载,更有以洪水涛声命名。洪洞县取自汾河大水暴涨时的发出的涛鸣,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古人为了驱逐水患,除了修建高大的城垣和固实的堤坝外,便是寄希望于镇水神兽,甚至将城池也修筑成神兽的样子镇压水怪。这只神兽,便是牛。五行中牛属土,土能克水;同时铸造牛的材料为铜铁,蛟龙畏铁,因此牛便当仁不让,静卧在江河湖海边,守护一方平安。

今天,行走山西选取山西几座“卧牛城”,追溯苍茫历史。

左云

春秋时期,中原力量还没有到达这里,白狄的一支部落是左云的主人。游牧习性使他们以白羊为崇拜,后来索性他们就将驻地筑城,并命名为白羊城,成为左云开发的最早考古记录。此后在白羊城之上,历朝历代先后修建了城池十五座,坞堡六十四座,明朝之后更成为大同镇七十二堡之一,扩堡为城,形似卧牛,并以牛的心、肝、脾、肺、肾五脏为对应,分别修建了魁星楼、藏经阁、鼓楼、钟楼、太平楼,从军事体系到教育体系一应俱全,成为左云城建历史上最辉煌和最重要的时刻。

由于左云是以军事城堡的面目出现,因此城内生活者均为军籍,直到清顺治六年(公元年)清军入关屠城三日后,才将这里民众军籍改为民户。由于左云县战略位置突出,年9月13日右玉沦陷后,名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成为左云历史上的至暗时刻,直到年9月左云解放。

年10月,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署。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属山西省雁北专区。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左云县隶属于大同市。

左云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境内摩天岭长城是修建八达岭长城时的重要参考物证,其中宁鲁堡镇宁箭楼,亦称敌楼,又称马市楼,历史上形制最大、功能最全、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大型长城空心箭楼。清朝以后,摩天岭长城失去了御敌功效,因此宁鲁堡便成为山西与蒙古经商贸易的口岸之一,成为重要的马市交易之地。

左云县西五路山、孤山、圣山是北魏时期皇帝封禅的神圣之所,《水经注》中古黄阜也是指现在的右玉,取自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的喻意。《水经注》云:(左云)又东北,右合黄水,水西出黄阜下,东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州川”。

武州川便是现在和十里河,最终它汇入了大同的母亲河御河。《山西通志》将武州川称为肖画河,汇阴山、洪涛山系大小支流20余条,横贯左云县境东西,古朴画风,怦然入目。

忻州

龙行云雨。有龙必有水,有水必有卧牛城。

忻州古城便是一例。

东汉时期,忻州地区还被称之为九原县。忻州古城建城原因有多种传说,其中主流传说为东汉建安20年(公元年),当时九原县令为建新城而纠结,不知如何施工构建,于是遍访贤能。有一日傍晚行至现董村镇的游邀村,见从系舟山上跑下一个庞然大物,仔细一看,是一老牛,但见此牛,高约七尺,牛角铮亮,皮肤苍老,眼睛被毛覆盖。此牛见到县令后,突然卧倒,头朝南,尾在北,两蹄前伸,做了个动作,而后向南走去,逐渐消失。见此情形,县令猛然悟得县城构建方法,很快以牛形画出图纸,召集工匠,不出三年,将忻州城建成,形状如倒卧的牛肚,南北稍长,东西稍短,南北两端呈圆弧形,而西面则高,是牛背,也就是现在的九龙冈;东面的东门外,是牛角伸的地方,被称为“牛站泊子”。

历史上忻州古城有三次大规模的重建,被称为三展卧牛城。第一次是明朝嘉靖二十八年(公元年)。由于连年战争,在大金统治时期忻州古城毁于战火,忻州知州周梦采主持修建了忻州古城,用于防御蒙古骑兵的入侵。此后为了强化忻州古城的战略功能,山西巡抚魏允贞、太原府贾一敬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年)扩建了忻州古城,奠定了现在忻州古城的基本样式。

第三次修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年)。此次修建将城市的御敌功能取消,更多的融进了生活气息,如增加了瓮城在城中开挖了六亩泊和牛脏泊,解决了城内排水的问题。

近年来忻州再次修复忻州古城,被称为四展卧牛城。忻州古城成为山西民众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忻州古城的卧牛指向为境内的汾河、滹沱河,历史上两条河流多次为患忻州和下游毗邻的太原,自明代以来的年间,忻州和太原就曾发生较大洪水和大洪水42次。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忻州古城的城市建设并不储水。老人们回忆,每当西门坡上的洪水从秀容巷、草市巷、石狼巷等巷自西向东夹裹着泥沙翻滚而下时,南北大街便一片汹涌变成一片水海。

以牛镇水,忻州古城占据了汾河上游。

宁化

从高处看,忻州古城像一只独角卧牛。而另一只犄角却是在二百五十里开外的宁化州,即今天的宁武县境内。

忻州山好水美。几乎是沿着汾河而上,经定襄、大营,几乎一路温泉。因此隋炀帝在宁武天池仙境处修建了汾阳宫,又在宁武县城百里外修建了古宁化城。《宁化志》称旧城六里二百九十七步。炀帝奢靡无度好大喜功,因起官而设郡。其与大业四年()隋炀帝在宁武天池所建的汾阳宫(俗称天池汾阳宫)并称上下行宫,又名牛角城。

事实上,宁化古城早已有之。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年),设立“宁化军口”并置宁化县。明代又在宋城的基础上加筑城墙,周方二里余,城墙高三丈一尺,东南北设壕,西南北置门,共建城楼9座,更铺13座,以及瓮城建筑等,此即宁化宋城。

宁化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周报有着绝佳的旅游形胜。除了中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的宁武天池外,芦芽山的垂直生态体系成为山西不可多得的旅游复合游览区,山下原始森林茂密丛生;山腰灌木茂密,山泉瀑布环佩玉振之声不绝于耳;山巅奇峰耸立,与天为党。特别是深山古寺、高峡平湖的汾河之源,冬夏不竭,孜孜不倦润泽三晋。

有趣的是,在汾河源头不远处,便是著名的宁武万年冰洞。而冰洞不远处,又有一处千年火山口。

冰火同居一处,可谓天下奇观中的奇观。

交城

汾河重要支流文峪河的发源地的在交城。交城也被称为卧牛城。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交城浇文水。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析晋阳、文水之地置交城县,因居汾、孔二河交汇之地而得名,故名交城。后来武则天在天授二年(公元年)将治所由古交迁移到今天驻地,交城成为山西历史上少有的自命名之日起就未更名的县域。

交城古城在未拆除前有七十二个垛口四道门,七十二个垛口象征着孔子七十二贤人,历史上交城也是群贤辈出人文荟萃。晋国著名的国师狐突便是交城人,境内玄中寺始建于北魏。是佛教净土宗祖庭,是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

卦山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因山形卦象而得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易学研究实体。“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云栖之竹”并称为华夏树木奇观。天宁万寿禅寺坐落其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巨刹。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园于一体。在卦山多元文化旅游的经纬中,形成了“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多元体系,被誉为“易学之源、八卦名山”。

交城是汾河中上游其中游支流文峪河的分水岭,山之两麓泉沟分入二河,历史上此处水患严重。交城治所从古交迁走后,古交只能称为金牛城。如今,金牛是古交城市的象征。

临汾

顺着汾河南下,被山谷紧紧包裹的河水出洪洞后豁然开朗。临汾,这座临水而居的城市,必然也得称为卧牛城。

临汾,古称平阳,系唐尧古都。卧牛城的称谓,却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马城的消失密切相关。北魏以前,鲜卑人有遇重大事情要杀白马歃血盟誓的习俗。为了与古城平阳对峙,北魏在迁都洛阳时,在平阳城东北处汾河东岸修建了白马城,后来随着民族的融合,尽管两处分别保留着自己的名称,但在唐朝统称晋州。

不料噩梦刚刚开始。唐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初一(公元年9月12日),一场7.5级大地震使两座城池毁于一旦。北人惧水,白马城在修建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水患对治城的威胁,因此白马城在修建的时候并没有临水而居,而是选取地势较高之处,最低处也高于汾河水面近十丈。大地震之后,晋州和平阳府合并,废弃平阳古城,占据白马城位置,形成今天临汾的雏形。

临汾城东踞虎山,西盘姑射,汾流一线,绵亘南北,形如卧牛,故名“卧牛城”;一说古时临汾城里卧着一头金牛,时常晚上出来,给穷苦农民耕地,便把临汾城叫成了“卧牛城”;还有一说民谣唱道:“棒子须,西葫芦,卧牛城下卧牛出。

传说临汾城下埋有卧牛,《临汾县志》中“临汾城墙雉堞内则土壅卧牛”的记载。但这一直是传说,直到年10月临汾一职工在建房时挖出了一只铁牛。铁牛身长43厘米,角高30厘米,座长44厘米,宽31厘米,为该铁牛于梁开平二年九月(公元年)晋州刺史徐怀玉、明洪武六年(公元年)平阳卫指挥使胡渊之后第三次与世人见面。

同时出土的还有徐怀玉为卧牛所做的一块碑刻:

开平二年九月一日,番贼六万余人入界,至五日齐到城下。战后诸军兴工修城,二十八日于城墙东北隅发现铁牛一尊,铁身铁座,时以为祥,因置石函贮之,瘗于故处。

现在临汾大钟楼上展示着这个铁牛的复制品。

临汾有幸,卧牛神奇至此。

新绛

新绛古城同样也被称为卧牛城,这座小小的卧牛城中,几乎囊括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文物古迹,一伸手便能触摸历史。

新绛古城旧称“卧牛城”,依其临川笼丘的地形特点,建筑格局不同于一般州县城的“方城十字、对称中轴”,其街、楼、塔、园,据高就低,随地势制宜,三关五坊、两门六十二巷皆依其自然。

新绛县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西汉置临汾县,治今县东北,属河东郡。晋献公——即春秋五霸中称霸时间最长、国力最为雄厚的晋文公的父亲——为了汲取上两辈国君大举诛杀同宗诸公子的教训,待无人能争夺其位后,选址建都于车厢城。因尧王故里城外三座土岭黄土层下皆为紫中带红的山石,取名“绛”。到了晋景公的时候,将都城迁到新田,旧城称“故绛”,新都称之“新绛”。

隋开皇三年(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新绛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

目前新绛县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县城存有石建筑和明清民居33处,古彩塑20余尊。幸好,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年)洪水没有把他们埋在黄沙下。《绛州志》载:“汾浍暴涨,房屋倒塌无算”。如今在新绛县南里村庙壁上还记有“六月汾水异涨,沦塌民房四百余间,庙里戏房、戏楼尽已泡塌”的记载。

那一场洪水中,“山水河水同时并发,或浸灌衙署或冲塌民房,淹毙人口,或田禾被损”。

永济

永济,古称蒲州。

过河拆桥这句老话源于此地。“秦伯伐晋,济河焚舟”,背水一战,自己没有后路,也不给对方一条生路,这便是战争的残酷。山西的晋国与陕西的秦国连年征战,跨过黄河便进入彼此腹地。无论战争与和平,一条河,让两地民众老死不相往来。

是唐朝改变了这个历史。唐开元十二年(公元年),用铁量斤,占当时唐朝一年铁产量的黄河大铁牛终于铸造完成,矗立于蒲津古渡口。李家江山从太原发迹,所以李唐必须搭建一座持久的浮桥,连通晋陕,直抵龙城,当时世界上第三大城市并州,即现在的太原。

山西是龙兴地,须臾不可失去。唐朝立国未稳,刘武周便兵犯并州,三晋危在旦夕,于是才有了绵山脚下雀鼠谷大战的定国之战。蒲津渡口大铁牛的建成,更多的是战略需求。但是给永济留下了卧牛城的雅号,也使当时的蒲州,成为唐朝的中都。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春来津树合,月落戌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所希道常泰,非复候繻同。

李隆基成为走过浮桥,成为走过蒲津古渡口的第一个皇帝,也留下了这首《早渡蒲津关》。他没有想到,汾阳王郭子仪便是从这座浮桥上率领大军奔向长安勤王护驾的。

后来,黄河改道,两岸铁牛失去了拉纤功用,逐渐被废去,深埋进黄河故道中。铁牛铸造年后即年铁牛被永济人从两米深的黑暗中挖掘出来。

阳光下,铁牛依然闪烁着盛唐的光芒。它身上,有着盛唐的气息。

只是河对面的大荔,没有发现同样的真河铁牛,黄河上再也没有回到唐朝的路,只留下永济莺莺塔下迷人的爱情传说和鹳雀楼上远眺的目光。(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