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八达岭 >> 八达岭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世界上最壮观最神秘的建筑长城

来源:八达岭 时间:2023/3/17

世界上最壮观最神秘的建筑在哪里?年,国际中间站航拍到的地球建筑是中国的长城。从外太空看地球,唯一能发现的也只有“万里长城”了!长城“八达岭”一段,不少中国人、外国人参观过,我于30年前也登上了“八达岭”,感知了长城的壮观。长城除八达岭外,还有不少著名关隘;还有许许多多人迹罕见、甚至是飞鸟不到的长城段,被称为“野长城”,从东疆延伸到西域,涉及诸多山岭、悬崖峭壁、荒原、沙漠、海边……总长公里,称谓“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不单单是古代遗迹建筑那么简单,还有现代科学无解谜团重重、无法想象到的黑科技在里面。

长城上面的砖与砖之间,发现有一层现代人叫“白水泥”的缝,其实那不是白水泥,经科学家化验,那是古人采用石灰、糯米、还有一种未知的神秘化学物质而合成做的,经久耐用,千年不毁。直至今天,这种合成剂,科技人员还调制不出来。

长城上面的用砖,大小、长短、厚度不是统一的型号,是根据不同地势地段而量身定做的。有些地段悬崖85度、如同刀削斧砍一样,没有立足之处,古人尽然能建成功。长城经受千年的风吹雨淋、冬天冰雪覆盖、夏季高温暴晒,非常的不可思议,结构为什么那么坚固?看那城砖便知一二,多数砖每块重13公斤,都是经度的窑烧温度烧3至4天,而后再浇水,让其慢慢晾干变成青色、经久耐用的城砖。

长城上的“烽火台”都建在山岭的最高处,作为防敌入侵的瞭望哨,传递防务军情。有敌情,白天放狼烟,夜晚将硫磺放在柴堆里燃烧,火光冲天。烽火台不仅是长城的美丽景点,而且也有神秘建筑之处。

民间传说长城有些地段是用人骨修建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姜女寻丈夫没寻见,哭了三天三夜,将一段长城哭倒了。近年来有专家考古研究发现,在陕西、山东某些长城段里面,发现真有白骨。修长城当年,那个地段修不起就往进塞人骨,其实那就是“打生桩”。

甘肃有段“汉长城遗址”。这段长城整体没有砖石,完全是泥土做就的,但和石头一样坚固。古人采用的原料是黏土、石灰、糯米合成剂而做成的。那时敌人来自匈奴,汉朝为防匈奴入侵,建筑了“汉长城”。当年工程质量要求是:箭射上去必须反弹回去,才算城墙坚固;如箭射进城墙里不能反弹,立令拆除重修,并处死施工人员。

“万里长城”修建线路,本来按当时的边界线建筑也可以,而且要省很多事。可具体实施时,却采取了建成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神秘曲线。长城以北,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燥,多为游牧区。长城以南,气候湿润,为农耕区。一墙之隔,差距就这样大,其实这和现代科学上的“毫米等雨线”相一致,古人的智慧何其大焉!

万里长城沿线关隘很多,最著名的三处是“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

“嘉峪关”是西北防线重要关隘,其城楼上的一块砖最有神秘故事,沧桑变迁,到如今还完好存放着。当年建此关隘的工程师名叫易开占,他的“九九算法”非常准确。他用块砖要建成“嘉峪关”城楼。城楼建起后只剩下一块砖,他将这块砖在西城楼放好后,不准人动它一下,说一动城楼就倒塌了。这块砖就成了护城楼的“宝物”,名曰“定城砖”。

“居庸关”是中部防线关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极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现存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明景泰初年及其后又屡经缮治。城垣东达翠屏山脊,西驶金柜山巅,周长余米;南北月城及城楼、敌楼等配套设施齐备;关城内外还有衙署、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建筑设施。清末以后,居庸关关城建筑逐渐荒废,但雄伟的关城及众多历史遗迹,却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敞开了一个窗口。公元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山海关”是东北防线关隘,明代徐达主持修建的,十分壮观华丽。后来戚继光又主持增修了个“老龙头”,千年水冲不毁。这是戚继光和工程技术人员聪明智慧的结晶。他们想出了非常特殊的做工法,即用铁质的燕尾钩住,使特制石块相互连接,从而达到千年水冲不毁的奇效。“山海关”曾有多位国家元首前往观摩,是全世界最最著名的关隘——“天下第一关”。

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气势宏伟壮观。当长城的号角再次吹响于新时代,不为厮杀,不为警告,只是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气魄——那铁骨铮铮的脊梁的时候到了!我们在谦虚退让的守望中已失去了耐心,我们需要自已营造一个辉煌的现在。抛开历史传统思想的束缚,让长城这条东方巨龙,腾云驾雾,鳞爪飞扬。让长城的号角重新响彻四面八方,震响寰宇!长城,中国的历史符号源远流长!长城,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万古流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