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八达岭 >> 八达岭优势 >> 正文 >> 正文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明帝国京师锁钥

来源:八达岭 时间:2025/3/4
公元年,明朝崇祯皇帝慌慌张张登上皇城后面的景山眺望敌情。此时,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攻入皇城,到处是攻城时的呐喊之声,而他日夜期盼的援军却毫无踪影。眼看江山覆亡在即,走投无路的他万念俱灰。李自成的军队仅仅1个月前还被阻挡在山西,现在却因为北面的居庸关不战而降已经到了眼前。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明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其政权建立之前便已经开始,并且贯穿了整个朝代。为了加强对北方的防御,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自此开始了天子守国门的时代。不同于后来的清朝,明朝因为未能实现对北方蒙古地区的掌控,其北部边疆只能止于长城一线。明军在这里长期驻守重兵,并修建了一整套宏伟的防御体系。明军在北部边疆的防御体系以长城为基础,以各处重要关城为核心。其中对于防守京城西北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的关城主要有3座,这3座关城分别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即所谓的“内三关”。与之相对,长城上还有“外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内三关”与“外三关”之间又有故关和平型关。“内三关”分别扼守着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里的三处孔道,这3处孔道是古代时候山西、蒙古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三座关城中,距离北京最近,地势最为险峻,也最为重要的是居庸关。居庸关位于现在的北京市昌平区,往东南方向直线距离约50公里便是故宫,而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统治中心,居庸关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京城北大门。李自成军队进攻北京时,正是因为居庸关的不战而降才导致京城陷落,明朝覆亡。居庸关之名有"徙居庸徒"之意,据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从事苦力劳作的囚犯、士卒、民夫徙居于此,居庸关因此得名。后来的历朝历代大都对居庸关有所修缮,但居庸关防御体系的集大成者是明朝。因为居庸关对于北京和华北平原地区的防御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明朝对其格外重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居庸关关城便是由明朝开国时的大将军徐达主持建造。居庸关关城建在燕山山脉与太行山余脉军都山脉之间的关沟中,这条长达18公里的关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军都陉”。笔者到北京旅游时,曾经开车从市区出发,沿京藏高速一路往北,经过居庸关,到达八达岭长城。京藏高速修建在关沟之中,其路线与“军都陉”基本一致,古代南来北往的军队也是从这条路线经过。因为当地地形未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沿途风景和地貌与几百甚至上千年前那些行军打仗的将士们所见到的一致。印象之中关沟两侧的山体并不高大,但却较为险峻陡峭,且气势逼人。从关沟经过时笔者有一种压迫感,尤其是当天的天色略显阴沉,更加重了这种感觉。不知道别的人是否也有同感,又或许只是因为笔者将自己代入了历史氛围之中才有这样的感觉。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明军对居庸关的防御不只是单独的一座关城,而是以居庸关为核心的一整套防御体系。沿关沟由北向南依次建造有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居庸关、南口五道关城。关沟两侧的山岭中多有岔道,这些岔道也曾多次被敌人利用。年,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金国时就曾让哲别率领偏师走小道袭取南口城,随后南北夹击攻下居庸关。为了阻挡敌人,明军在这些岔道中也建有城塞防守。完整的居庸关防御体系更像是一张伸展开来的蛛网,张开在京城北面的群山之中,牢牢堵住从北方南下的大小通道。明朝后期的居庸关经过不断的修建和完善已经达到了防御能力的顶峰。因此在明末李自成进攻北京时,他原本应当有能力拖延住农民军进攻的步伐,为明朝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恰恰相反。年二月初二,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渡过黄河,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汾州、阳城、蒲州、怀庆、太原等城。随后在太原城稍作休整后,大顺军又迅速攻克忻州,直到在宁武关遭遇劲敌。明军总兵周遇吉率军死守宁武关,与大顺军大战十余日,最终周遇吉战死,大顺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才将宁武关攻克。这场战役一度让李自成心生退意,考虑到仅仅是宁武关便让大顺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到达北京前还有大同、宣府等重镇,以及地势险要、城池坚固的居庸关,李自成便想退兵回陕西。可历史总是充满吊诡,就在这时出乎所有人意料,却又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一幕发生了,大同总兵姜瓖主动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主动投降。李自成于是决定继续进兵,不多时就兵临居庸关城下,紧接着守卫居庸关的杜之秩、唐通不战而降,于是再也没有坚城险塞能够阻挡大顺军进军北京的道路。李自成大军的眼前是开阔的华北平原,大明帝国的京城已经遥遥在望。仅仅数日后的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叛臣张缙彦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大将刘宗敏的部队入城。众叛亲离之下,崇祯皇帝在景山一颗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后人将这段历史称之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吴起曾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居庸关未能阻止明朝的灭亡,并非由于他不够险要、不够坚固,而是因为明朝早已腐败透顶,人心散尽,满朝文武离心离德。现在的景山公园里依然有一棵歪脖子树,旁边立着一块石碑。根据介绍,树是后来移植的,可石碑所在的位置正是崇祯皇帝当年自缢之处。如今将近年时间过去了,但站在石碑前,我们仿佛依然能够感受到那段风雨飘摇的乱世气息。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笔者仍不禁遐想,如果当年居庸关守军没有向大顺军投降,而是闭关坚守等待援军,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毕竟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正在前来勤王的路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