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既是文物也是景观,它本身承载的既有历史更有文化。上千年来,这个延续古代数个王朝的军事防御体系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堡垒。同时,作为分布在十五个省区市的中国第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也一直是热门的旅游资源,但这十五个省区市内的长城景区境遇却又是如此不同,我们不妨就拿“长城三大奇观”来举例吧。所谓“长城三大奇观”,一般指的是山海关、嘉峪关和镇北台,自带流量的山海关名气最高,嘉峪关也是甘肃炙手可热的景区。然而说到镇北台,多数人可能首先会问:“镇北台”在哪儿?在驴友和网红跑遍中国犄角旮旯的今天,如此一个能与山海关和嘉峪关并肩的景点还没有被炒起来,不被人知的缘由至少会有这么几个:首要原因就是这个“长城三大奇观”有凑数之嫌。在“长城三大奇观”之外,还有“长城三关一台”,也就是在山海关、嘉峪关和镇北台之外加了一个居庸关。作为内三关之一的居庸关是京师西北的门户,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为景区的居庸关却名不如八达岭,险不及司马台,放在北京众多长城旅游目的地中其实算不上出众。当然,一处长城景区是否值得参观可谓各花入各眼,历史的,军事的,文化的,艺术的,在不同游客心目中评价体系也各不相同。即使如八达岭之高人气值,也会被长城发烧友弃之如敝履。不过要想凑够“四大”,自然躲不开长城遗址保存最完整、长城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北京,至于是居庸关还是八达岭,是慕田峪还是司马台其实没那么重要,但名列“天下九塞”和“太行八陉”的居庸关至少也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名号。那么,说镇北台是凑进“长城三大奇观”的是不是公平呢?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两大奇观。山海关之所以“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倚山面海的绝佳位置营造出的气势;嘉峪关则是凭借依托雪山与大漠所呈现出的霸气。但这两处长城景观之所以出名却并非限于此,毕竟北京的黄花城和辽宁的九门口也是水长城,而嘉峪关也并非大漠中独有的长城景观。让这两处关隘出名的其实首先是因为它们各处在两个“最”上:山海关在最东,嘉峪关在最西。当然,这里说的是长期以来认知中的明长城东西两端。其次,它们所处的两个位置比之其它地段的长城关隘尤为重要:山海关所处的辽西走廊扼东北入关之咽喉,而嘉峪关所在的河西走廊则是中原王朝在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夹击中通往西域的唯一要道。自明一朝,山海关和嘉峪关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原在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的战略犄角:明朝和后金在山海关拉锯上百年,从不断档的历史事件到各种传说故事提高了其曝光度,“天下第一关”的称号得来全不费工夫。而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在唐以后淡出了上千年,但嘉峪关依然依靠明朝在西北的“闭关自守”,以及本身堪称完美的构造博得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如果说历史原因造成了镇北台在客观上的声名不显,那么地方和景区自身的宣传不够就是让游客不知道“镇北台在哪儿”的主要原因。毕竟,强行拉上山海关和嘉峪关凑齐“三大奇观”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从历史深度到文化厚重感的支撑,“并列三大”就坐实了凑数之嫌。只是一个景区的历史文化既要靠后世的传播,但更不能缺前世的“修行”。从年代感上来说,镇北台比山海关和嘉峪关晚了两百多年。虽然它所在的榆林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但与其说镇北台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环,不如说它是明代边境贸易的产物。隆庆和议后,长城南北的和平互市成为历史趋势,作为明长城最大瞭望台的镇北台与台下的款贡城和附近的易马城一起,构成了解决防御安全和边贸繁盛两难问题的完美方案。镇北台距离榆林古城不到十里之遥,其坐落的红山在平坦的黄土高原上就如一座小山包,因而与凭借地势的许多烽火台相比显得没那么险要,但当登上这座明长城最大的古代烽火台,就能体验到它的功能远非观景台那么简单:近处易马城中的动静如在眼前,远处大漠和绿洲之间的一系列烽火台也历历在目,甚至往南可以指点榆林古城的格局。曾经的九边重镇榆林古城在岁月的侵蚀和时代的发展中变得更加残破,而后包边的西边城墙显得有些违和。历史中走来的驼城因煤炭和石油而成为陕西实力仅次于省城西安的经济大市,当邻省同样靠资源发家的大同市走上旅游业兴市的道路时,榆林似乎并没有在自身的旅游资源上着力的打算,名声不显的镇北台出色不出彩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不过如果你已经到了榆林市区,不妨花半天时间亲临这座“长城第一台”,如果只把它当作值回30元门票钱的一般景点,不管是本身宏伟的构造还是登台后辽阔的视野,多少能给你几分惊喜。然后把半天中的更多时间花在两公里外的电影《东邪西毒》外景地红石峡,榆溪河两岸的摩崖石刻与佛寺石窟会让你的行程更为充实。#跨越山海的新年之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