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北京的长城,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八达岭。其实,在八达岭之北,还有一道外长城,那就是东路边垣和南山路边垣,古书上把这道长城称为“大边”。
作者:高文瑞
制图:冯晨清外长城的建立,与防止北元残余势力侵扰有关。明王朝建立后,先后在北部防线设置了甘肃镇、宁夏镇、宣府镇、大同镇等“十一镇”,称为“九边十一镇”,“边”即指边墙、长城。宣府镇是京西北重要军镇,宣府根据自然地势,将辖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设防。明宣德年间,北边防线后撤,使宣府镇成为直接护卫皇陵、京师的前线。嘉靖三十六年()开始设宣府东路,所辖边墙“自四海冶至靖胡堡(今延庆白河堡)”,并设怀隆兵备道,宣府东路革属之。嘉靖四十五年(年)置南山路参将于柳沟。
从构筑工艺来说,外长城比八达岭的砖石长城规格要低,基本上是当场取材。边墙主要采取土、沙和石子夯筑而成,敌台则采取的是内部夯土外部包砖、包石的构筑工艺,此外,在用料方面还依据延庆地域的天气情形添加了沙石等材质,以增添强度。
东路边垣的长城上不仅有众多墩台,还有一些城堡。最东部的“四海冶与周四沟首尾相通,黑汉岭居中策应,实为东北锁钥也”。古人把这里称为京城东北方向的锁钥之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残存的敌台与墙体九眼楼是长城结点
东路边垣的最东边是四海冶,即现在的四海镇辖区。四海镇有座“火焰山”,因山石多呈红色而得名,火焰山主峰上的九眼楼是明代长城体系建筑规模和形制最大的一座敌楼。楼体以青砖砌筑在条石台基上,因每边并排9个箭窗,故当地百姓称它为“九眼楼”,又因所处火焰山顶部海拔米,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九眼楼不仅是长城之上规模最大的敌楼,而且是明代宣、蓟、昌三镇的交界点,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记载说:“九眼楼为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年)巡抚都御使王仪建,中间有大小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九眼楼在该边垣最东端四海乡石窑村南5里火焰山,高7.8米,有九个瞭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
九眼楼四海冶山地平缓,古时水源充足,有菜食河等四水合流,而称“四合”。翻阅资料,这一带山里有矿石,春秋战国时期有过金属冶炼业,因称“四合冶”。清光绪《延庆州志》上说:“旧尝冶铸于此,以有四水合流名四合冶。元时往来上都,恒取道于此,后讹为四海冶。”
明朝天顺八年()始建四海冶城堡。《明史地理志》中说:“延庆州天顺年间置四海冶堡。”《延庆州志》载:“弘治七年,徙永宁千户所屯守。今设守备驻防。弘治十二年,参将黄镇包甃,高二丈,方一里二百六十四步。”城堡设南北两座城门,北曰迎恩,南曰迎薰。嘉靖四十四年()再次包砌城砖。万历三十二年()重修,城扩建为周长3里,扩大了约一倍,成为军事重镇。
去往四海冶的山路狭窄,两边多为险峰。至城堡附近,才稍显平坦。有文形容:堡居四山之内,地势孤危,上可通独石口,下连横岭,实为宣府镇东路咽喉要冲,极为险要的军事重地。现今称为四海村,看不出这里就是当年的古城堡,向里走,是古城堡北门,应是当年的迎恩门,现已无城的遗迹。
沿着这条当年古城堡的大街向南行,街两边是各种做生意的门脸。古时街上就有店铺,史载“城铺十一”。迎面过来一位老人,上前询问,老人说尚有残城墙。于是共同前行,南行西拐,进了一所院落,老人把柴禾拨拉拨拉说:就在这里。细细一看,黄土墙斑驳参差,约有两人多高,上面长着杂草,墙根处发现了包砌的城砖,这与志书所记一致了。
时隔几年,又经四海村,听说村里有块石碑,便去查看。石碑立在古城的街口,大约两尺宽,四尺长,四周刻有花纹,文字的标题是“四海冶城”。石碑所在处是古城的十字大街,原是城堡的中心,建有玉皇阁,石碑就在玉皇阁上面。旁边店铺老板有张老照片,是从西向东照的,背后能看清山形,与现在的一样。从照片上看,玉皇阁应开有东南西北四个门,下面是台,上面建殿。殿为南北正向。殿的山墙与阁的墙体已经开裂,殿的顶部也有损坏,露出椽子。阁下站着许多人,一些人还留着辫子,应是晚清的照片。从楼阁与人的比例来看,玉皇阁高约8米。
四海冶城石刻玉皇阁南边还有戏楼,是人们聚集娱乐活动的场所,除戏楼外,城堡内有真武庙等32座寺庙。城东北角有冶炼的窑,发现过铁渣。城开有三个城门,在南北二门之外,还开有东门,东门外就是菜食河。上世纪50年代拆了东门,60年代初拆掉南门,70年代初拆了北门,城墙也随之逐渐拆掉,仅剩南门的那一点儿残存。
周四沟堡建在山上
四海冶往西是黑汉岭,黑汉岭再西行,就看到了周四沟。古代建城堡多选择平地,易于运兵打仗,既便在山地,也要建于开阔处,或守着路口。但是,周四沟堡却建在了山坡上,这在延庆城堡中极为少见,沿着山坡,能看出断继续续的残墙。城堡角上的垛高于墙体几米,屹立于山顶,村里人小时候常跑上去玩,称其为炮楼,要说那形状、作用还真有相近之处。
周四沟全貌一巨石立于村口,行书写着“周四沟”。进村还沿袭着旧时的路,从西入,然后折向北,才能看到城堡的南门。清光绪《延庆州志》上记,城“止设南门”。南门外曾有瓮城,瓮城开有东西二门,现残存部分瓮城墙。南门并没建在城墙的正中,而是偏东,以至瓮城墙与城东墙相接。
南门向北,沿着坡路,一眼便看到了城的北头,城里仅有“南北街一”。村里老人说,房舍之间也有窄小街道,叫小东胡同和小西胡同,称不上大街。当年南门旁曾建有鼓楼,村内山坡上还有钟楼。一座屯兵城堡,竟有此晨钟暮鼓,也有些不可思议。
这一带地形极为复杂,所以明朝建起几座城堡,形成防御体系。建这几座城堡的目的,正是为了加强对明陵的保卫,而周四沟从地势上更显突出。《宣镇图说》记:“此堡素称极冲,乃永宁之应援,山陵之后背也。”城堡为砖城,驻守的官兵也多,“实在官军五百五十员”,负责的范围也大,“边墩三十七座,接火墩十五座”。明万历《永宁县志》上记,“城筑于嘉靖十九年(),设操守治。”军事级别操守是个不小的军官了。
沿街北行,一路上坡,便到了城堡北头。大街直对的那段北墙已无,敞开豁口,墙后便可翻到山下,为两山之间的开阔平地,有村里人在此耕作。站在北墙遗址上,向北望去,群山相连,几个山口历历在目,正是进兵的道路,属极为重要之地,当年就是在那里建起了墩台、边墙,使东路边垣形成一道防线。再看脚下,正是这座独立小山的半腰,恍然明白了城堡为何建在山上:既可屯兵,又可了望,监视几个山口,极具军事意义。西北这道城墙,正是沿着山脊而建,形成弧状。
东路边垣残留的石墙当地人说,对面三座山峰,从形状上看,两边像龙,分别称大小龙头,中间像珠。仔细辨认,还真有二龙戏珠之意。形制如此好,城堡就有了依靠。建造者不仅深谙军事,且通堪舆。沿山脊东行上山,还存有不少断续的城墙,土质很好,墙也很高,个别处约有八九米。城东北角就是那座“炮楼”,位置最高。东墙是村的边缘,因而这段城墙还能部分残存,却也于山上开阔处拆去一段,辟出一块田地。站在高处,全村映入眼帘,东墙外是山地,南墙外是公路,西边相对较平,人口增加后,村子只能向西扩展。因而南城墙下,还残存着唯一一段砖墙,下面还能看到大块条石。
黑汉岭居中策应周边防线
几年前就想去黑汉岭,不仅因有城堡,名字也充满诱惑。想象中,山高路险,小路僻静,偶遇剪径,闪出一条黑脸大汉,以至心生恐惧。闻此地名,一人行走,说不得另择它路,如有攻城掠地者,会否绕道而行?当然,这是开玩笑了。去黑汉岭之前,听朋友说,那里已无城堡,也没什么遗迹了。新编修的《延庆县志》也说“城已毁”,于是放弃了。
此事一直盘绕于心,总想看看“毁”成啥样。及到今年,终于心想事成,来到了黑汉岭。这里确实山高,但道路开阔,并非僻静小路,路两旁的土地里种满鲜花,以前多菊,现又生出新的花种,如果在夏季,必定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像是到了鲜花的培育基地。
黑汉花红高文瑞摄影刚到村口,遇到一位老人,正在路边休息,74岁,当过教师,讲话不紧不慢,有条不紊。问起城堡,言说城墙还有残存,北墙较多,那边最高的大树,长在城西北角墙上。于是前去寻找。城墙下草丛中有一长城碑牌,系北京市文物局年立,上书“黑汉岭城堡”。黄土夯墙,四五米高,长长的墙体上,又高出一截,棱角分明,像是方墩,两处叠加,有10几米高。顶上长着一棵榆树,黄墙点缀绿色,煞是好看。村里老人记得城墙上曾建有墩台,而且每个城角上都有。城堡建在山坡上,这里是全村的制高点。
黑汉岭城堡残存的西北角高文瑞摄影自这里沿北墙向东,城墙越来越矮,从两三米至不足一米,厚度不一,且断且续,与房屋交错在一起。走过米后,便是进城的北门,自此向东,全是新建的房屋,没有了城墙,既使有也可能潜藏到村民的院落中了。城堡东西长约四五百米,而南北要更长些,看似长方形,其实不然,因为西墙不是直的,而是尖的,外凸一角。所以城堡形成五角,墩台也有五座。
以前,北墙外有壕沟,南墙门外是城壕,当年是为了保护城堡安全而设。现在北门的壕沟已填平,盖上了房屋。南门外的城壕加以修整,注上水,如同一条小河,上面建有木桥,有了小桥流水的意思。村内临街一排排民房的山墙上涂成白色,上面绘出蓝色的图案,整齐统一。村里美化环境,有意打造青花瓷的特色,有了江南水乡的韵味。
向南走就是南城门,那里空旷,见不到城墙。村里老人回忆,这里曾有一城门洞,宽约4米,进深约7米。小时候城堡四周都有墙,城墙里外包砖,贯通一气,能在城墙上走一圈。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村里人盖房、瓮窖、垒院墙,逐渐拆了城墙。现在南门已无,扩为南北大街,为进村的主要通道。笔者和村民交谈时得知:南门拆得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就拆了,北门稍晚些,是后来村民盖房扩院拆的。从现在的残存看,北城墙存的要多些,南城墙基本没有了,只在东南角残存着一小截旧墙,就像个小土堆,能看出是夯土。现在村里人也知道了保护古迹,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黄土堆也不再动了。
城堡的规模不小,不仅有南北主街,还有一条东西大街。这两条主要街道的两边,各有一条胡同,形成三纵三横的布局,真是规整。街上不少房子院墙上用着城墙上的老砖。有村民带笔者来到一处院门,进到院里,掀起放在地上的铁锅,露出砖窖口。他说:“这是地窖,冬天可以贮存蔬菜水果。院里有两处窖,村里瓮窖用的砖就是城墙上的。”原来这是他的家,他小时就出生在这个院落。
出门向西,一路上坡,便到了村外,举目望去,满地庄稼。又向前走,看到了一段一人来高的残墙,这里是西墙,根据这段残墙分析,城堡西墙是尖的。至于为何如此,有什么讲究,便不得而知了。古人建筑不是随意而为,定然有着内涵,不好妄猜用意。不过西面是山坡,修成尖形,起码可以使山上冲下的雨水,甚至是洪水,分向两边,顺利通过,减缓冲击,护住城墙。
村里传说唐代就曾在此建有军寨,当时规模很小,一开始是樊梨花的养马圈,后来改作兵营。至于村名为什么叫黑汉岭,村里人有几种解释:一种是说,樊梨花手下有一员大将,勇猛善战,在此把守,此人是黑脸的彪形大汉,所以得名。还有一种是说,这个地方以前叫黑河岭,后来河水断流,受缺水干旱条件所限,改名为黑汉岭。查阅志书,光绪《延庆州志》记有此地“且乏井泉”。“河、旱、汉”,三字音近,如果是由“旱”字演变而来,有可能近于村名本义。
黑汉岭村里存留着不少老房子高文瑞摄此地水源不多,若大城堡,只有两口井,一在城内西北,一在南门外,能维持居民吃水。遇到旱时,再把井向深处打,直至十七八丈,打一桶水要花费不少力气。村里种庄稼是靠天吃饭,没有多余井水浇灌。而这里的土质有特点,土层比较厚,能保存水分,经得住干旱。如果播下种子,长出七八成的苗,就能保证全年收成。多亏如此,否则一村之人靠什么生活?
东路边垣防范鞑靼任务重
据史书记载,明代在黑汉岭建起城堡。光绪《延庆州志》中对城堡有描述:“嘉靖三十一年筑,隆庆四年砖包,周二里十丈六尺,高三丈五尺,南门一。”城墙确有10多米高,现在西北角的那段残墙近于原始高度。嘉靖三十一年()正是延庆遭受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残酷的侵扰之后,所以在此建造城堡。隆庆四年()再包上砖,更为结实。州志中记载只有一座南城门,与村里的现实有着出入。据村里80多岁老人记忆,旧时村里人不愿意走北门,认为是走后门,便摞起砖,又在外面抹上泥,给堵死了,后来一直认为只有一个南城门。年,这里下暴雨发大水,把泥冲掉,露出了北城门的痕迹,这才知道还有一个北门。这可能是光绪年间的志书记载为一门的原因,光绪《延庆州志》成书于光绪七年,即年,若真如此,堵上北城门的时间不会短,起码在年之前几十年。
当时修建这座城堡的目的自然是军事防御,“北据关北口仅五里许,极冲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四海冶与周四沟首尾相通,黑汉岭居中策应,实为东北锁钥也”,古人把这里称为东北方向的锁钥之地。再有,“黑汉岭堡在州城东八十里……南距天寿山后,而堡东宁川墩为据守处”。位于天寿山之北,更为重要的任务是保护皇陵。因此,派驻军官,设“防守一员”,驻下重兵,“军丁三百一十五名,马一十四匹”。一个小城堡能有多人的军队,可见其重要性。
这些军队不仅守护城堡,守住关口,还担有重任:堡小事简,职君易称,然亦分管大边。这里说的大边就是外长城,即东路边垣,分守着“边一十五里,大边墩台一十三座,大路墩台五座,当加意防守焉”。嘉靖二十七()、二十八()两年,北方鞑靼俺答部大举入侵妫川,这一带惨遭浩劫。因而在嘉靖二十九年()再筑东路边垣,从九眼楼附近连接南山路边垣,转向西北而去。东路边垣中有众多城堡,如周四沟、刘斌堡等,黑汉岭也在其中。站在村里,能看到东面山梁上的边墙,还有连接起的墩台。东路边垣这道外长城,与众多城堡一起,构成又一道铁壁铜墙,而这四海冶、黑汉岭、周四堡便是这道铁门上的锁钥。
黑汉岭古迹不多了。南北大街中心处原是老爷庙旧址,村里人习惯称为庙台。城里还有城隍庙、娘娘庙、老母娘庙、泰山庙,村外有山神庙,现在都没有遗迹了。清末的《延庆州乡土志》只记述了关帝庙和泰山庙,关帝庙即是老爷庙。志书中还记述了这里发生过的历史故事,比如义和团来过此地,八国联军烧过这里的房屋。光绪二十六年()十四日,八国联军至周四沟东铺,该处乡民聚众设防自守,有教民误指乡民为义和团,当时乡民被击毙40余人。八国联军沿途焚烧黑汉岭、四海冶民房甚多,那次有近千人被杀害,黑汉岭也遭受了劫难。
黑汉岭过去是个大地界儿,村里有学校、粮库、供销社等。过去还办过学校,乾隆《延庆州志》上记有:“宁卫东、终食屯、周四沟、黑汉岭、四海冶、靖安堡后亦建立社学。”能办社学的乡村,汇集了这一带的众多学子,传承着文脉。新中国成立后,年为四海人民公社黑汉岭大队,年建黑汉岭公社,年改为黑汉岭乡,于年并入四海镇。
黑汉岭四周环山,山峰连绵。这里的山形像十条龙,称十龙聚首,头都对着村子,有着强悍的味道,谁也搬不走。没来得及仔细观察品味,却看到了房舍上绘出的青花图案,用青花瓷美化村里的环境,使人不由得赞叹新农村变化之大。这里满目青山,花海成片,已没有缺水景象,不会想起黑脸大汉,却能看到江南秀美。川剧中有变脸,变化之多,手法之快,令人难以置信,或许这也是新农村的特点。路上有游人也来参观城堡,深有感慨,飘过来一句:“古城若在,村里可不得了。”这话道出了实情,可惜古城只存在想象之中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王宏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