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防护线的长城关隘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修建在陡峭不平的山峰或河谷的长城,也叫万里长城,东起河北省山海关,西至甘肃省嘉峪关,横跨多个省份,全长二万多公里。
自秦朝开始修筑起,长城就是一堵高耸、坚固,且连续的城墙,建设的最初目的用于抵御北方牧游民族骑兵“打秋草”的侵入掠夺。
长城以石头和砖头为材料,城墙为主体,因地势而修筑,集结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的防御体系。
长城沿线的关隘,处于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政权的交界地带。在这雄伟壮观、巍峨高耸、起伏跌宕的绵延万里长城,你知道长城有十三个主要关口吗?
1、山海关
山海关是华北与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位于秦皇岛市区东部15公里处,公元年在此建关设卫,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山海关是长城最东端的起点,是一座军事要塞防御体系完整的城关。
山海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又是旅游避暑胜地。山海关古城主要有长寿山、鳄鱼湖、角山长城、老龙头、孟姜女庙、孟姜女苑、悬阳洞、燕塞湖。
山海关的东门镇远楼,城门高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造型美观大方,雄壮威严;登上城楼,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边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令人豪气顿生。楼西面上层檐下,悬有肖显所写“天下第一关”匾额。
山海关大战是清顺治元年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关内外击败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
2、黄崖关
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北28公里的崇山峻岭中,东有悬崖为屏,西以峭壁为依,楼台林立,关隘扼守水陆要冲,是比较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始建于北齐天宝7年(公元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重新设计、包砖大修,为明代长城重要关隘。
黄崖关长城浑厚古朴,集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相接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评为“津门十景”之首。
3、居庸关
居庸关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的重要关口,控扼咽喉要道之雄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为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叠,山峦树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东汉之居庸关形似拱桥,桥上车辚马啸,桥下舟楫渡人,一派祥和之气。而至今静默在居庸关北的云台,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者,曾经的和平与繁荣却浸润其中,经久不衰。
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一如既往地恪守着为帝王“看家护院”的职责。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吹起攻辽冲锋号,居庸关之战,辽军不战自溃。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居庸关更多时候走进的诗人的边塞战事。“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的居庸关,就这样以其冷艳之绝美雄踞关山之颠,倾听历史之风雨,见证世事之变迁。
4、紫荆关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称为“上谷关”,后来在先后更名为五阮关、金坡关,位于现今河北省易县西北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在元代以后更名为“紫荆关”。
紫荆关自古以来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同样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地发生的战争就多达余次。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千山万壑、层峦叠嶂。
历史上,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因攻居庸关难克,便避实击虚,采取奇袭战法,亲率主力东出攻破紫荆关。
5、倒马关
倒马关在战国时期就设置关口,位于保定市唐县西北60公里处,是西通平型关的交通要道。最初于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山路险峭,马为之倒,因以为名。”明代进行重新修建和大规模维修,分上下二城,是一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年,八路军主动发动了“夺取倒马关”之战,为确保在平型关歼灭日寇,以阻日寇东援。倒马关之战是出师华北敌后抗战的第一战,此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
明朝正德六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瓶高矗,南有五台山巍峨耸立。
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师师长林彪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7、偏头关
偏头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位于山西省偏关县黄河边,东连丫角山,西频黄河,因地势东仰西伏称为偏头关。
关城为明代洪武年间所建,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
古人对其赞誉:“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8、雁门关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雁门关历来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
雁门关之战是一场杨家将的著名战役。辽乾亨二年,在宋辽战争中,辽军进攻雁门,被宋戍边军将潘美偕杨业率部击败的作战。
9、娘子关
娘子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位于太行山脉西侧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北45公里处。原名苇泽关,因唐代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此名。关城坐落在悬崖之上,背靠峰峦。起伏的绵山,居高临下,雄关奇伟。
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匾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
年,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在晋东娘子关地区进行的一次抗击日军战役。娘子关战役历时22日,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仍无法挽回败局。此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50个团,约10万兵力,共死伤2.7万多人,日军伤亡数千。
10、杀虎口关
杀虎口关,也称西口,又名“杀胡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扼三关而控五原,东西两山之间形成一条米长的狭长走廊,自成天然关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建于明朝,杀虎口关城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始筑,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蒙汉互市以来,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在清朝极盛时期,商贾云集,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成了北方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走西口”中的西口,亦即杀虎口。杀虎口是古代劳苦大众为谋生之道的关口,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古称参合口的杀虎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年,冯玉祥率军进驻“杀胡口",韩多峰改名为“杀虎关”。“
11、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6公里处。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始建于年,素有“天下雄关、连倕锁钥”之称。登城远眺,莽莽祁连、魏巍长城、茫茫戈壁,大漠雄姿,震撼人心。
修筑野麻湾堡开始,以替换“十营庄子”小钵和寺,陆续建成了高墙大楼的关城和两翼70公里长城,沿边、境内、境外筑起了11座营堡和座烽燧,各营下辖长城一段、烽燧若干,戍卒日夜守望,号称“中外巨防”。
嘉峪关在汉晋隋唐属于中原王朝,其他时期多被河西政权等政权占据。
年九月爆发了嘉峪关之战。吐鲁番酋长满速儿入侵肃州,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自己内部有内奸虎仙,在中原没有任何援兵的消息,面对军人数众多,城内守军能否战胜敌军还是未知数。面对西门守城将士的坚守,满速儿让一部分兵力吸引参将蒋存礼,自己亲率大批人马绕道文殊山直取肃州。情况紧急,守将芮宁率领勇士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交战于沙子霸,由于敌众我寡,芮宁被包围后大战一天,于黄昏前中剑身亡,全军覆没。
明朝政府诏令彭泽提督三边军务,前往抵御敌人。副使陈九畴得到情报,逮捕了敌国大使失拜烟答和守成军队的内奸虎仙。面对被反包围的明军,满速儿没有了内应,于是又一次求和结束了战斗。
自明朝以后,嘉峪关已经失去了其边关要塞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驿站和通关的作用。在清军入关以后,中国版图已经把嘉峪关纳入内地之中,不需要嘉峪关作为边境线,扼守边塞了。
12、阳关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汉唐时期重要的边塞关隘和最早的海关。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千米的古董滩,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玉门关和阳关之间有长城连结,阳关以南也有城墙,还有烽燧多处,两关虎踞长城。当时,与西域以及西亚各国交往频繁,北行出玉门关,南行出阳关;两关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阳关由关城、烽燧、古道、寿昌城、汉长城塞墙、汉代渥洼池、西土沟、古陶窑组成。关城正门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简括大气,古朴伟岸,张扬汉家气象,反映历史风貌。
作为中原王朝西部的边塞关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玉门关
玉门关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敦煌市90公里西北小方盘城,因和田玉得名。在这条通向中原地区的运输通道上,陆路商贸通道逐渐安定和繁忙,形成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也成为了和田美玉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一道关口。
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
玉门关关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匈奴围攻,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之日,其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大汉王朝以“不抛弃、不放弃”的遵旨派出了援兵。夜晚,大批的兵马临城,耿恭以为匈奴援军来了,准备做最后的战斗。得知为援兵,疏勒城中一片万岁声,城门打开“共相持涕泣”。耿恭卒率剩余之十三将士归玉门,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英勇悲壮的一幕。
王之涣有诗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长城,似乎看到中国的古今中外,散文大家激情地书写《十三歌》:
万井千闾富雄压十三州,十三个东西关口守长城;
十三年相亚覆额低眉怜,耿恭率十三将士归玉门;
十三岁的女儿学习刺绣,十三太保舍命保国终身;
恩怨无关十三度溪花红,冥祥记里魂魄牵朦胧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