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八达岭 >> 八达岭资源 >> 正文 >> 正文

北京文化守护人尚珩在考古中感受长城的

来源:八达岭 时间:2024/10/16

四百多年过去了,自然山脉没有太大的变化。当发现一个炕、一个棋盘、一粒花椒、一个因常年蹬爬而留下的凹陷处,尚珩宛如置身四百多年前,看到了边关战士的生活画卷,长城也在眼前活了起来。

年8月16日,尚珩站在长城上(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人物简介

北京文化守护人尚珩,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长城专家,长期致力于长城研究、保护、宣传工作。过去20多年徒步考察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行程超过公里。他先后主持延庆柳沟长城遗址、延庆大庄科长城遗址等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中国历代长城研究”“明代蓟镇长城防御体系考古学研究”等研究项目。

8月16日,大雨过后,长城砖块上还残留着湿气。时隔半月,尚珩再次踏上延庆长城60-64号敌台及边墙考古现场。尚未保护修缮的长城墙体上的砖块残破无序,周围没有护栏,陡坡处的沙石砖块极易滑落,但尚珩走得飞快,步履稳健。他边走,边用双眼一一扫过每一个长城砖块,“青苔、小草都从缝隙中长出来了。”

尚珩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长城基础研究工作,不仅徒步考察过全国多地的明长城,还参与过全国长城资源调查暨山西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多次主持长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撰写有关长城的研究文章。

从7岁时第一次登上八达岭开始,尚珩便爱上了长城。他徒步考察了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行程超过公里,感受过长城的朝暮和四时,也见过了沙漠、海边、高山和平原之上的长城。在他眼里,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华大地上。

然而尚珩最爱的还是长城的田野考古现场。四百多年过去了,自然山脉没有太大的变化。当发现一个炕、一个棋盘、一粒花椒、一个因常年蹬爬而留下的凹陷处,尚珩宛如置身四百多年前,看到了边关战士的生活画卷,长城也在眼前活了起来。

年冬天,在延庆长城考古时,尚珩查看出土的石碑(受访者供图)

长城与少年

尚珩仍然记得第一次登上长城的情景。

年,7岁的尚珩来到八达岭长城。城墙在山林间蜿蜒曲折,他一口气走到八达岭长城的北八楼,可放眼望去,仍然望不到尽头。正是此行,让尚珩对长城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祖父的带领下,陆续走完居庸关、司马台、黄花城、黄草梁等长城。

年,15岁的尚珩第一次抵达“野长城”。在景区以外的长城段,他从天亮走到天黑。在延绵不断的长城线路上,尚珩随家人从古北口走到金山岭,再走到司马台,整整走了三天,晚上就在附近的村民家借宿。

尚珩开始对长城的一砖一瓦产生好奇:这座建筑为什么建在这个位置?它为什么呈现这样的形状?它的用途是什么?从此以后,研究长城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一有机会,他就从书籍和报纸上搜罗有关长城的各种信息。

年,尚珩从黄草梁长城回来之后,写了一篇游记打算发上网,却无意间发现了“长城小站”,一个由志愿者自发组建并运营的公益性网站,虽然网站还保留着20世纪末的页面风格,但里面大量关于长城的图文资料吸引了尚珩。

在“长城小站”,尚珩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他们中大部分人是理工科背景,但是共同的爱好将大家聚集在一起,一群人沿着长城走走停停,途经残破砖墙、碎石土堆,每一程都让尚珩流连忘返。

至今,尚珩都没有停下探索长城沿线的脚步,即便工作繁忙,每个月他仍会抽时间和朋友们相约去徒步长城。如今,他已徒步考察了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长城,行程超过公里。

“我特别喜欢和外专业的同学一起爬长城,大家从各自专业的视角解读长城,彼此交流碰撞,思维更加发散。”尚珩记得,比如长城里是否含有糯米浆的问题,化学系的同学就曾提出质疑,“万里长城那么长,需要耗费多少糯米浆呢,当时的物资保障跟得上吗?”

年8月16日,北京,尚珩走在长城上(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走上长城

受家庭熏陶,尚珩自小便喜爱历史。他早已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到了大学要学习考古专业。尚珩想通过实物,去真正体会文献中寥寥几笔带过的历史。

也正是从大学时起,尚珩开始系统性阅读与长城有关的文献,也开始系统地徒步考察长城。

背着帐篷和睡袋,尚珩和朋友们一走就是一整天。太阳下山了,尚珩还眼巴巴地看着远方的长城,“就像追剧一样,总想往前多走一段。”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攻略可以参考,只能趁节假日包车前往,扎营两晚后,就得下山寻找补给。到了年,尚珩和朋友们基本走完了河北东部到北京平谷一带的长城。

常年徒步行走野长城,尚珩的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皮肤被尖锐的树枝划伤,多次摔跤留下疤痕。

他还曾遇到过危险。北京密云段长城山高林密,山路陡峭险峻,非常难走。年初冬的晚上,尚珩和朋友们徒步走下长城,由于天黑看不清山路,他从十米高的山崖上摔了下去,朋友们一转眼就看不到尚珩了,把他们吓坏了。幸而下方是一个铺满落叶的土坑,有了树叶的缓冲,尚珩才没有受伤。年,爬密云段长城时,尚珩还曾和两位朋友被困山上,夜晚天凉,三个人只能坐在一块石头上,互相紧抱着对方取暖,忍了一宿。

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开始启动。彼时,尚珩正在山西大学读研究生,他参与了山西长城的调查工作。

山西长城上,形态各异的烽火台让尚珩大开眼界,“有的呈圆形,周围有一圈围院,像个小院子。”在那里,烽火台的分布、烽火传递的路线,都可以精准地呈现在一张地图上,尚珩说,这得益于山西长城烽火台保存完好。而此前在北京考察明长城时,尚珩总是沿着长城的墙体徒步,觉得烽火台是长城的附属设施,于是经常忽视烽火台。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跟着调查组走遍了山西省十几个县,途经多座烽火台,逐渐熟悉了长城调查研究的方法,也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