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话说八达岭与长城》作者:孟宪利。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八章不能忘记的历史
光绪二十六年(年)七月末,八国联军进北京,攻破东华门,长驱直入紫禁城。那天正好是辅国公载澜值宿。他听说洋人打到紫禁城来了,便慌了手脚,连忙跑入内宫,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速速起驾避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几天就担心洋人攻破北京进入宫来,没想到这么快就攻进来了,此刻吓得她浑身打战,六魄全飞。“快,快传旨王宫大臣,陪驾速速离京。”瞬时太后的脸色都吓白了,说话也结巴起来。
载澜立刻准备好骡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连同王公大臣们均步行来到西华门,乘上载澜准备好的骡车,趁天还没亮就仓皇逃出北京。太后光绪皇帝以及大臣们连衣服也没顾得上多穿,初秋的夜里,颇有些凉意。
甘肃布政使岑春煊在京侍卫,听说两宫连夜北行,便带着两千人马随后追来保驾。到了昌平,一见太后,太后失声痛哭。她说:“有你来保驾,我和皇上就放心多了。”第二天清早,从昌平起驾,进入关沟。当时散兵游勇很多,他们都没有了部队的约束,就跟土匪一样,抢掠民财,鸡犬不留。老百姓听说溃兵来了,就都吓得四散逃跑,致使慈禧太后一路上连水都喝不上,更甭说吃饭了。直到这时,她也没忘了行使她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命令随从护驾的马玉昆把那些散兵游勇捉住,严加惩办。马玉昆带领士兵一千多人,捉住了一百五十多个散兵游勇,全部杀掉,把人头挂在居庸关关城示众。太后把八国联军逼得她仓皇出逃这口气全部撒在这些散兵游勇身上了。车驾继续前行。关沟路狭窄,且又崎岖不平,骡车颠颠簸簸,一向娇贵的太后哪受得这样颠簸之苦,身子像散了架一样不好受。可是,逃难之际,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忍耐着。好不容易到了八达岭,此岭一过,就是塞外了,再也看不到北京了。她命停下车辇,随从护驾的王公大臣们也都停下了。早有人上来把太后搀扶下车,此时天色阴暗,冷风嗖嗖。太后见“居庸外镇”南侧有一巨石,便缓缓地登了上去,默默地向南瞭望。她想,此次离京出逃,不知何时才能返回,难道从此就和紫禁城永别了吗?想到这里,不由得扑簌簌落下泪来。大臣们怕她过于伤心,又怕她站久了着凉,都劝她下来。她就像没听见一样,仍然默默地凝目南望。秋风吹拂着她的白发,撩起她的衣襟。山峦叠嶂,迷雾蒙蒙,什么也看不见。可是她还是站在那里看了好久,竟然没有感到秋风的凉意。后人便把慈禧太后望北京时站过的这块巨石叫做“望京石”。
当天晚上,两宫驻跸岔道,延庆知州秦奎良听说两宫大驾过境,便赶忙来迎接。来时带来些食品,数量太少,是从州城点心铺买的点心,主要是孝敬老佛爷的。随从人员王公大臣还有两千名官兵都没吃饭呢,太后让他赶快给解决一下。秦奎良摊着两手为难地说:“下官实在愧对太后皇上,还有各位大人,刚听到信儿,没来得及准备,眼下村民都害怕溃兵抢掠烧杀,全跑光了,实在没有办法找到粮食。”随从人员听了很不高兴。秦奎良心里咚咚直打鼓,唯恐太后发怒治他的罪。然而太后没治他的罪,对他说:“你马上通知一下怀来知县,然后把你的轿子留下我用一用。”秦奎良得到太后口谕,哪敢怠慢,赶忙给怀来县知县吴永写了一份紧急公文,派人连夜送达。公文上说,两宫驾到,让他给皇太后皇上准备满汉全席一桌,其他王公大臣们也要备食品,随驾官兵甚多,要多备些粮草。完了,嘱咐轿夫,要小心侍候太后,然后就回去了。
这天是七月二十二日,太后和皇上住在岔道一座破庙里,俩人坐在一条板凳上,背靠背坐了一夜。有诗写道:
八国联军进北京,
两宫御辇夜出城。
轿夫上岭停銮驾,
太后登石望北京。
漫漫雾蒙天变色,
潜潜泪下地出声。
当晚两宫宿岔道,
一条板凳两条龙。
说回来,公文到达怀来县城,县衙里的人都很惊慌,有人怀疑公文是假的。吴永把公文的字迹仔细地辨认了一下,确定是秦奎良的笔体,公文是真的,确定无疑了。吴永发起愁来,如今到处都有溃兵扰乱,这满汉全席可怎么准备呢?又有人说,即使真是圣驾,咱们这荒谷山城,也办不了这大差,不如置之不理,变乱仓猝中,谅也不至为罪。如果供应不如意,说不定还要受到革职严惩之罪呢,那不是自找麻烦吗?也有人劝吴永弃官逃跑。可吴永总觉得自己是守土官吏,吃着皇家俸禄,哪能看着君上患难而不管呢!他还是决定去接驾,他想,如果是我职尽到了,就是受到太后皇上严惩,也于心无愧,反之则觉恻恻不安。考虑再三,觉得不去迎驾,有愧于这顶乌纱。前途祸福,看运气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