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八达岭长城,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但今天要说的是“第二个八达岭”,沙岭口长城,它位于著名的古北口以东约二十余华里处。万里长城分为外边和内边,各边有一道乃至数道城墙,沙岭口长城属于外边的一个小段落,它的历史悠久,与陕西榆林河以东的万里长城外边各个段落一样,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公元五五五年,鲜卑贵族出身的北齐统治者为了防备北方的柔然、高车等游牧民族的袭击,兴修自西河(即陕西榆林河,又名清水河)东至于海的长城,约三千余里。这段长城就是明代外边长城的基础。
自古以来,由于古北口“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是华北平原通向蒙古草原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作为古北口侧翼的沙岭口沿线的城墙,修得极其厚实坚固,完全可以和昌平县的居庸关、八达岭媲美。人们进花楼沟,过库房楼,登上西山最高峰五眼楼,举目东眺,只见长城向着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飞去,它那腾挪跌宕、绵延逶迤、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气势,使人感到巍峨壮丽,再向西远望,长城随着丛山峻岭蜿蜒起伏,经过龙王峪口、砖垛子口、炮子口,通向古北口关城,站在长城上凭眺,视野极其开阔,难怪人们称之为“第二个八达岭”。
在沙岭口长城线上,凡是峰峦极顶和险要之处,都建有空心敌台。在古北口所辖东西三十公里的防线上,敌台多达一百五十八座,密集的程度,又超过了八达岭。这些台子构造奇特,形状不同,不用木头,全用砖砌。外形有方形楼、扁形楼、圆形墩。顶部有船篷顶、穹庐顶、四角或八角钻天顶。各楼又有三眼、四眼、五眼、六眼之别。台子的高度或三四丈,或四五丈,周长约十四五丈至二十丈。各台之间,险要处相距四五十米,平缓处相距二百米。从功能上看,台子分墙台、敌台、战台三种。
墙台台面和城墙顶部高度相近。外面砌垛口,内边有宇墙,台上有简单的房子遮蔽风雨,以供巡逻放哨之用,台的第二层小房子,俗名铺房;敌台又称敌楼,上层修有垛口,垛口上有瞭望用的小口,下有发射箭弩的射洞,有的还有燃放烟火的设施,下层砌有若干房间,供士卒居住和储备粮草。战台内备有弓箭、火药、铳炮。明代,铁炮的最大射程为三百多米,两个战台之间的炮火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网,阻挡敌人的攻击。
在沙岭口长城内外,有许多烽火台和营房寨堡。如在长城以南有司马台堡、龙王峪堡、练军五莒等地,以支援守军,拱卫长城。在长城线北的交通要道上,远达数百里的范围内,在山峰高峻处建有烽火台,如现在的巴克什营公社旁的烽火台。距古北口关十里,距沙岭口约二十里,台上可贮备大批粮草、火药、弓箭,井凿有水井,一切战守之物,无不齐备,完全可以独立据守。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同时鸣炮报警,千里防线,敌情可以迅速传遍。
沙岭口长城的最高峰,有一座望京楼,据说登上望京楼,天朗的睛日,可以依稀望见北京。夜晚,可以见到北京城内的万家灯火。沙岭口长城上还有一座花楼。券门用汉白玉雕砌而成,门洞内有记载谭纶、戚继光修筑长城的碑文。登上长城举目远望,西面的卧虎山、盘龙山,西北面的马山、虎头山,南面的杆棒山、尖领和大岭,与周围的山涛云海相连,似催峰涌浪,滚滚而来。在长城奔腾而去的东南方向,有一座横亘长空、苍茫盘踞的巨大山峰,原名伏凌山,又名孟广硎,因山顶和峰峦之间有云雾弥漫,所以又名雾灵山。山阳名万花台,山阴名阴凉界。雾灵山雄峙于东南,衬托得燕山千里群峰更加辽阔雄浑,浩瀚无际。
在长城以南,遥见万山丛中的密云水库波光粼粼,山水相映,沙岭口长城和密云水库之间,还有水温甚热的司马台温泉,也值得人们亲往游历。在北京至承德之间,是风景连绵而又风格迥异的一片旅游胜地,名胜如林的首都北京,绿波荡漾的密云水库,雄伟壮观的沙岭口长城,规模宏大的避暑山庄,葱茏蓊郁的雾灵山区,通过公路线和铁路线连成一片,足以让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