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聊城古城“城门灵魂”的门额,有什么含义,古时候又是怎样的?大多数人并不知晓。
“明四门”门额
史料告诉我们:宋代,聊城的城墙是土质的;明洪武五年(年),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主持将土城改为砖城。明时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的李廷相,在他撰写的《重修东昌府城记略》中,记录了这些史实以及“明四门”门额:“洪武壬子,守御指挥陈侯镛始甃以砖石,周七里有奇,崇尺三十有五,阔杀尺之十五。为门凡四:东春熙,西清远,南正德,北宣威。”
“春熙”之名,源自老子《道德经》:“熙来攘往,如登春台。”概括的是春风和煦,百姓熙攘,一派繁华的太平景象。“清远”,意为清明广远,清美幽远。“正德”语出《书经·虞书·大禹谟》中记载的禹对舜的嘱咐:“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颖达《五经义疏》对此有过解释:“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由此可知,“正德”强调的是地方官正己正人的责任和义务。“宣威”意为展示威力。较早见于南北朝时梁朝任昉的《王文宪集序》:“每荒服请罪,远夷慕义;宣威授指,实寄宏略。”意思是说:当偏远地方的人倾慕中原请罪归附,就向他们展示威力,传授大的理念和方略。明时,主要敌对势力在北方,所以将“宣威”用于北门,宣威扬武,以示威慑。
综合看“明四门”的门额可以想象,东昌古城左临运河,春风和煦,熙熙攘攘,一派繁荣;右边是一望无垠的田野、村庄,无限清明幽远。地方官们崇尚修身正德,善政养民;凭借城池宣威扬武,保护人民,感化敌人。这应该是对当年古城很确切的描述。
“清四门”门额
到了后来,古城四门的门额做了改动。后人惯称改动门额后的城门为“清四门”。对于改动的时间,一种观点认为,是明万历至天启年间(至)避明武宗年号“正德”之讳所改。也有学者认为,清朝政权起源于北方,“明四门”北门的“宣威”不为其所容,秦时改动较合情理。
“门四:东曰寅宾,南曰南薰,西曰纳日,北曰锁钥。”这是清宣统本《聊城县志·建制卷二》对新的门额的记载。
“南薰”语出自《礼记·乐记》所引《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意思是,香馨温暖的南风,能够消解民众的愠怒。自宋时起,“南薰”就常被用作门名。据《宋史·地理志一》所载:东京“新城周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南三门:中曰南薰,东曰宣化,西曰安上。”“锁钥”,字义为锁、钥匙,喻指军防重地。像北京八达岭长城关城、嘉峪关关城西门的门额“北门锁钥”,均与此同义。当年的古城北门是水门,常年关闭,“锁钥”二字也符合那时的实际。东、西门的门额“寅宾”、“纳日”,出自《书经·虞书·尧典》中记叙尧禅让帝位于舜、议定百官情况的那段文字:“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意思是,派羲仲住于东部滨海叫旸谷的地方,恭敬地迎接日出,安排耕作。派和仲住于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恭敬地送别落日,指导收获。可见,“寅宾”、“纳日”用作东、西城门门额,很是妥当。
综合一下“清四门”的门额,大致含义是:迎着堪解民忧的和煦南风,背靠可保民安的坚固城池,东迎日出,西送日落,期望靠勤劳耕作换得丰硕收获。区区数言,概括出当年东昌单纯简朴的生活景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32.html